陳衛春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蘇 南京 210009)
例談物理教學的科學性問題
陳衛春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蘇南京210009)
摘要:科學性是物理教學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師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準確或深入,教學中就容易出現科學性錯誤.本文結合一些案例進行探討,期待能引起廣大老師對科學性問題的關注.
關鍵詞:物理教學;科學性;響度;壓強;力的作用效果;電能表電流參數
在新知識的學習時,學生往往會受到已有知識、經驗的影響.換句話說,正確的知識、經驗會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而錯誤的知識、經驗則會干擾甚至阻礙新知識的學習.并且錯誤概念一旦形成,往往很難糾正.
教學中出現科學性錯誤的原因很多.有教師學科知識不足的原因,也有教材表述不夠嚴謹的原因.教材的價值和功能決定了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特殊到一般”地學習物理知識,需做到語言簡潔、精煉,結構清晰、重點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都呈現出來.因此,需要教師結合自己的認知,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再加工,乃至“重構”.在此過程中,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教材,就很容易出現科學性錯誤.
1關于響度的單位
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生活·物理·社會”中介紹了聲強級與人的聽覺.為適合初中學生學習,避免過于專業化,2007年版的教材采用“聲音的級別和人的感覺”作為標題,指出:“人們用分貝(decibel,符號: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調查發現,許多教師根據這一表述進行了“再加工”:聲音的強弱叫作響度,而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所以響度的單位就是分貝.
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響度是一個主觀物理量,是依靠人的主觀感覺判斷得出的聲音的相對強弱.根據它可以把聲音排成由弱到強的序列.那么客觀反映聲音強弱的物理量及其單位究竟是什么呢?響度與這個物理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從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振幅越大、圓頻率越高,聲強越大.但是,從實驗得知,人耳對聲音強弱的主觀感覺并不是與聲強成正比,而是近似與聲強的對數成正比.為了計量和表達方便,人們引入“聲強級”來量度聲音的客觀強弱.聲強I與標準聲強I0之比的對數叫作聲強I的聲強級,其單位是貝爾(B).這個單位較大,所以實際中常采用貝爾的十分之一作為單位,叫作分貝(dB).標準聲強I0是指對于頻率為1000Hz的聲波,人耳能聽到的最低聲強(大小為1×10-12W/m2),與之對應的聲強級是0dB.一般人正常交談時的聲強約為1×10-6W/m2,對應的聲強級為60dB.
那么,教材中介紹的響度與聲強級之間有什么關系?人們規定,頻率為1000Hz、聲強級為40dB的聲音,其響度為1宋,相當于人耳語時的聲音強弱.兩個以上非相干聲音疊加的響度等于各個聲音的響度之和.聲音的響度如果判斷為1宋的n倍,那么這個聲音就為n宋.在經過慎重考慮后,2011年版的蘇科版物理教材將該處“生活·物理·社會”的標題改成“不同聲強級的聲音對人的影響”,不再采用以前模糊的說法.
2壓強的物理意義
每一個物理概念,必定有其特定的物理意義.那么,壓強的物理意義是什么?聽到這個問題時,許多教師會脫口而出:“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還有的教師指出“它是關于形變的物理量”.真是這樣嗎?

由此可見,垂直作用在直桿頂端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即應變)與正壓力F成正比,與受力面積S、直桿材料的楊氏模量E成反比.

由此可見,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強不能混為一談.壓強并不是描述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但是,對于同一種材料來說,即楊氏模量一定的條件下,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強成正比,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反映了物體所受壓強的大小.
那么壓強到底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讓我們通過類比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如下表所示:

物理量定義方法實質意義聲強 單位時間內通過與聲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面的聲能量與面積之比 是指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上所接收的可聽聲的能量 描述接收處聲音的強弱照度(光照強度) 物體表面所得到的光通量與被照面積之比 是指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上所接收的可見光的能量 描述物體被照明的程度壓強 物理所受的壓力與受力面積之比 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壓力 描述壓力作用的強度
由上表可見,壓強描述的是作用于受壓物體的壓力強度,它是施力物體提供的.而壓力的作用效果,則是受壓物體在壓強的作用下被動反映出來的.
有人不禁要問,這么淺顯的問題,擁有“一桶水”的教師怎么都沒有“悟”出來呢?
筆者從教材上找到了答案.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活動10.2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中,通過站在沼澤地中的兩個小孩(一個站在木板上,一個直接站在沼澤地)陷入沼澤地的程度不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引導學生“體驗與猜想”“實驗驗證”,最后得出實驗結論: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教材在正文中直接給出了壓強的定義,如圖1所示.

教材希望通過“活動10.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來引入壓強的概念,并幫助學生理解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但是,很多教師不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強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順著教材字面的含義,將“壓強”和“壓力的作用效果”之間畫上了等號,這是不正確的.
3關于電能表電流參數的解釋
過去許多教材將電能表的電流參數解釋為:“括號外面的數值表示電能表持續工作時的最大電流,括號里的數值表示在短時間內允許通過電能表的最大電流”.這一說法是錯誤的.如圖2所示是南京市某房屋《住宅使用說明書》中的部分內容.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房屋戶額定總容量為4kW.供電公司給該房屋安裝的電能表電流參數為“10(40)A”.已知家庭電路的電壓為220V,按照過去教材的說法,戶額定總容量W=UI=220V×10A=2200W<4kW.即電能表所能接入的最大負載功率小于《住宅使用說明書》所標稱的戶額定總功率,這與實際用電的總功率不相符.修訂后的蘇科版教材表述為:“括號內的數字為能使電能表長期正常工作,且誤差與溫升完全滿足規定要求的最大電流值.”據此計算戶額定總容量W=UI=220V×40A=8800W,這與實際用電的情況相符.由此亦可說明,《住宅使用說明書》中標稱的“戶額定總容量”是指家庭電路干路能承受的最大功率,當家庭用電總功率超過標稱功率時,需要到供電部門申請“擴容”.

電流參數括號外的數字,即“基本電流”表示什么呢?它是用來計算負載基數的.按照國家標準,要使電能表正常啟動,啟動電流不得小于基本電流的5%.例如,對于基本電流為10A的電能表,最小負載電流應超過10A×5%=0.5A,否則電能表計量就不準確.為提高低負荷計量的準確性,就要選擇基本電流較小的電能表.以供電公司所配的家用電能表為例,由于LED燈等小功率電器的廣泛使用,原先電流參數為“10(40)A”的電能表已經無法滿足測量精度要求,所以供電公司于2015年3月,將電能表換成了如圖3所示的電流參數為“5(60)A”的電能表.

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日常教學,關注科學性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學領域的“科學性”具有“學科科學性”和“教學科學性”雙重意蘊.學科科學性是指教學內容不能出現科學性錯誤;而教學科學性則是指知識內容的呈現方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合學生學習.這兩者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如果過于強調學科的科學性,就會導致教學科學性降低,學生不愛學;如果過多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又會導致學科科學性降低.如何恰當處理這對矛盾,這對于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都是智慧的考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等學校適用物理教師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6-110.
[2]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劉炳昇,李容.物理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