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松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臺)
傳統廣播如何在新形勢下借力新媒體
陳 松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臺)
摘 要: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手段興起,使得三大傳統媒體之一的廣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廣播作為傳統的媒體,必須要對自我進行重新審視,明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借力新媒體,彌補傳統廣播覆蓋范圍和轉瞬即逝的缺陷,本文重點探討傳統廣播如何在新形勢下借力新媒體,以期為我國的傳統廣播行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廣播;新形勢;新媒體;媒體融合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興的傳播方式和渠道不斷出現,使傳統媒體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進而導致傳媒業的整體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播作為傳統的媒體之一,在面臨新媒體的沖擊下,一些媒體也逐漸將目光投向了新技術,并且不斷借力新媒體,積極進行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新舊媒體都會處在一個共存和交融的時代,所以研究傳統廣播如何在新形勢下借力新媒體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傳統廣播的發展不是要使其成為新媒體,而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將新媒體融合進來,進而發展成全媒體,傳統廣播和新媒體的融合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1 內容融合
廣播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其制勝的關鍵就是收聽的伴隨性、新聞資訊的快捷性、講故事和營造氣氛的形象性等,在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時候,傳統廣播也不能丟掉自身的這些優點;其次內容永遠是廣播的靈魂。在將傳統廣播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時候,首先在內容上必須重新包裝,可以考慮在其中加入網絡鏈接、音頻、圖片等多媒體功能,利用網絡彌補廣播不可視的缺陷,從而使廣播進入“可聽”“可視”“可互動”的個性化廣播時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內容上將傳統廣播與新媒體進行融合。
1.2 渠道融合
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僅能夠把內容放在不同媒體形態和渠道中,也可以尋找激發滿足受眾需求的新渠道,從而拓展媒體產業鏈。傳統廣播應當與新媒體進行多平臺、多方位的合作與互動,從而在新技術的支撐下建立受眾參與、表達和交流的平臺,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體現出新的生命力。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應用,傳統媒體跟新媒體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新媒體呈現出的形態多種多樣,所以,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渠道也正在向多元化發展。
1.3 市場融合
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以后,廣播就可以借助數字廣播技術增加頻率的數量,進而增加市場占有率,還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的互動性,將廣播的單向傳播升級為雙向傳播。所以,對于傳統的廣播來說,與新媒體的市場融合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提升傳統廣播對受眾的吸引力,形成數字化產品;另一方面還可以體現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優勢,將傳統廣播發布的廣告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再次進行挖掘和利用,實現新的增值服務。
2.1 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全媒體轉變
傳統廣播是屬于單一的媒體,而現在的許多新媒體既有單一媒體,也有多媒體甚至是全媒體,所以在新形勢下的傳統廣播要積極利用網絡技術,逐漸向多媒體和全媒體這方面發展,其中網絡廣播就是傳統廣播向其靠攏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國目前已經能夠收聽到100多個國家的網絡廣播。如今,單一的媒體傳播在未來已經很難具有競爭的優勢,尤其僅僅是依靠音頻的廣播,所以,傳統的廣播必須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和全媒體發展,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勢。
2.2 由大眾化向小眾化和分眾化轉變一般來說,傳統廣播的傳播力形態是一點對多點,很多地方是“大而全”的綜合臺,對目標受眾的鎖定不夠準確,而新媒體的傳播形態是多點對多點,由以前的“廣”變成了“窄”,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所以,傳統的廣播在新形勢下也必須由大眾化向小眾化和分眾化轉變,使廣播的針對性越來越強,體現出廣播的專業化以及服務化的特征。新媒體形式的小眾化、分眾化廣播,使得廣播更加全方位、立體化的覆蓋全時段、全地域。所以,傳統廣播只有與這種新媒體有機地結合,向小眾化以及分眾化轉變,才有可能在新形勢下將傳統廣播與新媒體很好地融合,達到1+1 >2的效果。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不斷涌現,傳統廣播不可能再像以前只是作為單一傳播形式存在,必須積極向新媒體借力,與新媒體進行有機融合以及轉變,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復合型傳播媒體,目前,媒體的融合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逐漸改變著媒體的格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經過與新媒體不斷融合的傳統廣播,一定能夠提高在媒體格局下的競爭力以及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姚爭.新興媒體競合下中國廣播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3.
[2]劉雙慶.跨界.互動.整合——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的變化與思考[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傳媒大學,2012.
[3]程前.多媒體時代的廣播傳播發展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