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旭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影視中的“人文”
陳康旭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摘 要:隨著我們國家影視產業的發展,國產影片越來越多,然而其中不乏缺乏人文關懷的影片,本文從國內外優秀影視文化理念出發,闡述了人文關懷在影視劇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電影;人文關懷;
眾所周知,歐洲14至17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喚醒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而人文主義又是整個運動的核心思想。
當然,隨此潮流,在影視發展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人性的體現。電影的“人文關懷”等詞語也時常會聽到,而影視也從最初的故事性、功能性轉變為審美性、表現性。
滿足人的需求是一切設計產品(包括戲劇影視產品)產生與存在的目的與意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及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就影視來說,從最初的被動式的接受到主動的選擇也是一種體現,人們對影視的真實情感的需求也會大大加強。
好的影片可以帶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是接近真實的,它重視影片本身的內涵意義、藝術價值,而任何主觀臆造的所謂主流審美價值觀只會帶給人以反感。
所以,人們之所以會喜歡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這些影視劇中,導演、編劇和演員塑造的是人,演的是凡人的生活,他們抓住了觀眾真正的生物性需求,對觀眾來說,角色上英雄也是好色貪吃的,大叔大媽也會婆婆媽媽斤斤計較,美女也是有自己小算盤的,同伴之間也會發生誤解爭吵乃至分裂,而故事情節乃至畫面音色自不必說,更是抓住了觀眾的心理需求。
再看近年熱播的國產電視劇《亮劍》,這是大陸產影劇的一個突破,在其中,李云龍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會為了兄弟違反組織紀律,他為了自己的部隊實力去搶物資,死皮賴臉不還……李云龍不再是一味無私奉獻的神,而是一個會趨利避害、跟我們正常人一樣的人(當然,也是一個明白大是大非的人,既追求美好的生活,同時也不忘自己的使命)。我們在他身上找到了共鳴,找到了我們內心所追求的影子。
我們總是說,好萊塢大片席卷我國的電影市場,但事實上,無論西方的電影勢頭再強,麥當勞、肯德基再好吃,我們吃飯還是用筷子,我們愛吃的還是魚香肉絲,餃子餛飩,為什么?因為這些符合中國人的口味,符合中國人對自身文化性的追求。在需求文化層次上他們有不可撼動的地位。而相反,我們的日常生活,哪怕對傳統文化最堅守的韓國日本,從衣食住行上或多或少地被西方的西服襯衫、電視汽車等所占據,這些從根本上滿足了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以上這些東西剛好滿足了人們對美、對生活的追求。因而,自然而然受到了人們打心里的接受。
話說回來,韓國電影《素媛》《熔爐》《辯護人》,恰好達到了這一點。他們有些雖然也背景宏大,但身處其間的卻都是小人物。《素媛》,展示了一個未成年少女在遭遇性侵后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如何走出心靈的陰影以及家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故事。電影《熔爐》,改編自孔枝泳作家同名原著,以2005年3月14日發生于韓國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未成年性暴力事件為藍本,講述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后黑幕的故事。而《辯護人》取自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的真實故事,面對暴力與不公,一位律師以一己之力面對整個陰暗的社會體系,這看似以卵擊石的事情,但卻如電影中男主角所言:“巖石再堅硬也是死的,雞蛋再脆弱也有生命。石頭最終會化為沙土,而雞蛋孕育的生命總有一天會飛躍石頭。”
這三部影片之所以贏得了很高的評分,正是在其中體現了人性的關懷(這種關懷不僅是對善良的張揚,同時也是對犯罪分子人物內心的真實的刻畫)。首先導演敢于揭露韓國社會的黑暗面,而韓國政府也以極大的開放姿態允許這三部影片的公映、評獎,這是韓國文化中一種淡淡的人文關愛。
以上三部韓國電影,是煽情的,催人淚下的,但這種煽情,是情到之處的自然流露,看過后,筆者不想對之進行劇情的點評,但是,父親對于被性侵后女兒的細微的關愛;聾啞學校老師面對強權與利誘的堅持;一個當初唯利是圖的小律師,靠自己的小聰明生活的不錯的情況下,卻放棄一切甘當人權律師……這幾部作品,導演編劇不僅是在向我們簡簡單單地講故事,而是在真實地塑造人物,尖銳而犀利地去反映社會實際存在的問題,使自己的影片帶有或淡或深的人文情懷,并且試圖讓觀者得到共鳴,這才是這幾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所在。
人們的觀影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活動,是對自己人生的返照與回味,人的需求與表現都在其中得以展現,成為自身以及社會的一面鏡子,因此,當這種美學變得虛假空泛禁錮人的欲望的時候,掙扎的暗流便會隨之涌動。
總之,人總是矛盾的結合,真的影劇總是極力接近真實,還原真實;只有過度的捏造、編造角色才會讓影視作品有肉沒血,空有一副皮囊,骨子里流淌的卻只是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