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蘭
【關鍵詞】 作文教學;創新能力;命題;
選材;立意;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98—01
一、打破定式,引發創新
1.命題要”新”。學生在寫作時因為提不起興趣,采用被動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增強創新意識,在作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步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比如,對于同一寫作題目可從多角度來考察,選擇不同的寫作角度;對于同一寫作材料可從不同的立意出發。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準備,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帶著寫作目的去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積累的寫作素材自己去命題,并根據內容確定新穎的題目。在學生的寫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半命題作文,而學生也經常會選一些老生常談的題目,思維定式便是罪魁禍首。因而遇到半命題作文時,教師應讓學生有比較性地選擇文題,讓學生明白同一內容的文章,好的題目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使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所以要從半命題中引發新意。
2.選材要“新”。小學生的作文絕大部分是經歷過的生活,而且有些作文題目是寫了又寫,循環往復,這樣的作文內容不但毫無新意,更談不上進步。學生的作文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就是選材老套沒有新意,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指導作文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回憶,將日常積累的素材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或人,并將其作為寫作素材,這樣學生的作文才不會出現雷同。此外,在寫作時還可以持批判的態度去看待一些問題,譴責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引起人們注意。
3.立意要“新”。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作文的主題思想就是要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因此,他們文章的立意均比較積極,看不到消極的一面,這也是文章缺乏新意,人云亦云的原因。實際上,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須結合具體的材料來定,該贊揚的就應贊揚,該批評的就應批評。另外,對于一些寫作題目,我們既可以正面選材,也可反面選材,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意。如,在寫作文“我的煩惱”時,其中一部分學生寫的就是自己的實際生活,描述了自己在學校、在家緊張學習的情況,從文中可以看到他們渴望自由、輕松、快樂的生活。筆者認為,這樣的文章才是學生最真實的感受,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從立意上講是比較有新意的。因為每個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鼓勵他們表達出真情實感,并做到主題鮮明,不管是批評還是贊揚,都應算是佳作。
二、 拓寬訓練,激發創新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對生活感悟的產物,而對生活的感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在作文課上完成。因此,教師要將作文教學延伸到課后,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想、所感、所見、所聞均記錄下來。這樣,學生在作文時才能快速選出恰當的素材,并進行語言加工、潤色、提煉,形成一篇篇帶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抓住有利的契機,讓學生把自己的觀察內容寫出來。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將自己感興趣的事、對某些事件的看法等及時記錄下來,當學生養成了關注時事、關心國家大事,善于記錄時,學生在寫作時就可左右逢源、錦上添花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教科書上的插圖,一些文章的續寫來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同時,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應啟發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事物、積累到的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運用在文章中,這樣才能使想象變得大膽、神奇、豐富,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陶行之先生說:“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兒童的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當他們走進寫作困境時,要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并培養他們對寫作的興趣。同時,還應注意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真正提高作文質量。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只要用心感悟生活,用心教育學生,用心領悟課堂真諦,學生的創新能力自會提高。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