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君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災難報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于慧君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 要:目前我國災難報道存在著一些如報道內容不真實、報道過程中人文關懷缺失、報道視角偏離重心等問題,本文主要分析此類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以促進新聞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災難報道;真實性;人文關懷;管理規范
媒介環境的改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報道的新聞真實性、人文關懷、報道視角方面,我國的災難報道無論是報道方式,還是管理制度,都還需進一步的規范。
1.1 報道內容不真實
由于災難性報道前期準備不充分、時間緊迫、技術難度大等原因,有時并不能完全滿足受眾的知情需求,為使受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消息,一些媒體會不經核實便隨意將新聞發布,結果,新聞的真實性不能夠保證。這方面有以下兩點表現。
其一,新聞報道一味迎合受眾心理,內容故意煽情或故意夸大。汶川地震中,母愛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后來被證實這只是網上一傳再傳的虛構故事;2015年6月2日,湖北日報就錯報國務院對長江客輪傾覆定性致歉。根據李普曼提出的“擬態環境”概念則知,群眾往往會放大所獲取的新聞信息,失實的報道更是將事態的嚴重性無限放大。此外,大眾傳播具有環境監視功能,具有公信力并能夠引導輿論,因此,媒體的不真實報道極易造成民眾恐慌,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
其二,媒體的固有思維模式和報道框架使災難性報道千篇一律,或把子虛烏有的事情扣帽子、下定義,這種行為造成的影響是難以消除的,所以災難報道中這種固有思維模式和報道框架的使用應該慎之又慎。
1.2 報道過程缺失人文關懷
符合新聞倫理的新聞才是好新聞,報道中體現出“人文關懷”會使報道更具人情味,更能在關鍵時刻發揮聚攏民心的作用。所以說,記者在災難報道中的拍攝鏡頭、報道的內容和方式都是需要一種極為嚴謹的態度去完成的,而現在的媒體在此方面還有所欠缺。
其一,報道過程中人情味的寡淡。汶川地震中,某電視臺記者在直播節目中冷漠地問一位已失去父母和女兒等十名親人的女民警蔣敏救人時是否會想起自己的親人;一些記者會因節目需要強迫災民回憶災難發生時的恐懼與失去親人的痛苦;甚至有的記者為了取景的方便讓旁邊救援人員“讓一讓”。面對一場災難,媒體和記者需要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但卻不能將災民所承受著的身體與心理的狀態置于次要位置,媒體的揭傷疤行為是新聞倫理缺失、不負責任的表現。
其二,細節鏡頭的放大。充滿刺激性的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強,給人印象深刻,因此,逝者冰冷的雙手、飛機的殘骸、鮮血淋漓傷員多作為媒體的選擇。當此類信息一次次通過畫面和版面傳遞給受眾時,受眾多次經受著這種恐怖鏡頭和言語的刺激,恐懼與慌亂再次放大,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示災難是對已逝者的不尊重,同時也會對受眾心靈造成傷害。
1.3 報道視角偏離重心
媒體在災難報道中應該精選出合適的報道視角,發揮紐帶作用,達到“力往一處使”的效果。簡言之,受災情況、救災進度、需要哪些幫助等都應該是報道的重點,顯然不是借慈善做廣告的企業,不是用套話部署指揮的官員,也不是沉浸在失去親人悲痛當中的人們,更不是標榜敬業自我推銷的媒體人,媒體的鏡頭應該也只能對準災區、災民和救援者[1]。媒體傳達的聲音不應重心偏離,要避免無關議題沖淡與災情相關的議題的情況。
反觀日本一些媒體的災難報道,救援人數、死亡人數、專家分析、避難者的采訪鏡頭是整個報道的主體。長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體人陳言說:災難最初發生時,主播和前方記者的聲音偶然略有顫抖,但殘忍的死亡、失態的呼號或過度的淚水、昏厥則從未被呈現。“這種風格使得觀眾沒有大的情感波動,更沒有恐懼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時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穩定。[2]”
加強社會言論的自由開放,提高事件透明度。言論的不透明在災難發生時產生的惡劣影響是平時的兩倍。事實不公開只能徒增群眾的恐懼、助長虛假消息的傳播。謠言止于公開,因此,媒體在災難發生時及時、有效地傳達信息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
提高新聞從業人員人文關懷的素養。新聞價值的高度與倫理抉擇的難度緊密相關,也因此,我們更應該從倫理的角度對災難報道進行深入思考。記者在報道災難時,無論是處理新聞性與道德倫理,還是在滿足知情權和保護隱私權之間作出合理的選擇,都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專業素質過硬且具有人文關懷素養的記者才是一名合格的記者。
注重災難報道具體管理規范的制定。災難報道涉及的問題多,如抗災救災人員及采訪記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問題、公民個人的隱私問題、政府的法律責任問題、媒體的公共責任與市場利益追求的關系問題等[3]。媒體快速、準確、有效、科學、合理地報道災難,需要作為救災主導力量的政府協調各方關系,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規定,有效地管理與規范媒體的災難報道,這對拯救生命、減少損失、穩定人心,都具有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82-89.
[2]陳力丹.日本媒體的災難報道讓我們反省[J].青年記者,2011,(4):41-42.
[3]趙山山.西方國家對媒體災難報道的管理[J].新聞愛好者,2010,(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