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亮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鐘聲亮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摘 要:近幾年,網絡作為一種新媒體正在日益崛起,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服務的迅速發展,網絡新媒體迅速融入人們的生活,傳統的媒體尤其是廣播媒體市場被占領。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適應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環境,廣播媒體加快了與新媒體融合的步伐。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廣播媒體為了在新形勢下生存做出的改變,也是傳媒發展的一個新契機。本文將對這一趨勢進行探究,并闡述廣播媒體如何與新媒體融合。
關鍵詞:廣播媒體;新媒體;大眾傳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業務的不斷成熟,網絡越來越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隨之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廣播媒體也進入了瓶頸期。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廣播媒體的影響范圍和市場占有率都在不斷下降。在此背景下,廣播媒體也加快了與新媒體融合的步伐。許多廣播電臺將臺網共建、臺網互動納入規劃,將自己的電臺送上新媒體。
近年來,互聯網迅速發展,現代社會進入信息社會,每天處于信息爆炸中。不同于以往,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信息,廣播的需求也逐漸減小。使用新媒體,人們既能夠獲得信息,還能夠達到娛樂消遣的目的。
近年來,雖然廣播媒體的市場規模在不斷增長,但廣播的收聽人數卻在不斷下降,廣播電臺的受眾減少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在新媒體對比下,更加突出了廣播媒體存在的種種不足。一是新的社交平臺的受眾同時又是傳播者,實現了受眾與傳播者的雙向互動,在廣播媒體的傳播中,交流特點是單向的。二是廣播媒體傳播形式單一,只有聲音,沒有圖像。廣播無法滿足受眾對事物進行更加直觀了解的需求。三是廣播媒體的互動形式單一而刻板。廣播電臺唯一的互動形式就是聽眾撥打熱線電話參與服務,局限性強、形式單一。
現階段,我國的廣播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主要方式表現在網絡電臺以及廣播網站等渠道中。這些融合,很多都是以原有廣播電臺為基礎,建立新形式。從這個角度分析,廣播媒體面對新媒體的一次主動融合,也是一種自救。
廣播網站,是利用網絡平臺,在網絡上注冊一個專屬的欄目或者電臺的域名,對廣播媒體領域中的文化、歷史、傳播理念等進行詳細介紹,介紹廣播的頻率,以及每一個時段的欄目、欄目的內容、主持人和嘉賓的信息以及參與互動的方式等。除此以外,還可以為用戶提供網絡收聽平臺,或者將節目的音頻放在網絡上提供下載和回顧。通過互聯網,網絡媒體的受眾能夠與廣播節目進行多樣化互動。而電臺也可以通過在網站上加入留言區和意見區的方式,吸收用戶的收聽意見,改進自己的節目。
網絡電臺,和廣播網站不一樣,它是專門針對網絡用戶設立的電臺。現在最流行的,如荔枝電臺、YY直播等,都是網絡電臺的成功范例。網絡電臺的出現和發展都是以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為前提的。網絡電臺不但保留了廣播媒體的傳統形式,還利用網絡的可互動性強特點,滿足大眾多元的信息需求。
“媒體融合”是新媒體出現后新舊媒體共謀發展的發展趨勢。我國的第一個廣播網站是1996年建成的,至今已接近20年。在這20年中,廣播網站數目不斷增多,種類不斷增加,已經逐漸形成規模。目前的廣播網站,主要還是有廣播總臺、廣播電臺、自由頻率三個形式。除了發展廣播網絡外,廣播媒體自身還積極同論壇、電信運營商、社交媒體以及社區進行合作,展開跨媒體運作新形式。創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合辦網站
合辦網站,是利用門戶網站的影響力,與門戶網站進行戰略合作,在門戶網站推廣廣播媒體。首個合辦網站,是在2009年由新浪網聯合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一同出資創立的新網站——新浪河南網。網站運營至今已經6年時間,廣播電臺的幾檔節目,如《新聞今日談》等與網站展開合作,擁有較大的聽眾群體。
3.2 合辦活動
合辦網站是一項風險比較大且需要準備時間較長的形式。相對來說,合辦活動較簡單,周期也較短。目前,新媒體網站在廣播電臺舉辦的活動包括各類評選活動,網站和媒體共享受眾群體,擴大活動影響力。
3.3 平臺互借
所謂的平臺互借,就是利用已經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論壇、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在廣播節目中開設相關的微博等,吸引網民,擴大影響力。
3.4 與電信運營商合作
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的經典案例就是手機報。如在江蘇,無論是聯通、移動還是電信用戶,都可以訂閱手機報,常見的有《揚子晚報》《金陵日報》等。每天廣播媒體通過內容,電信運營商通過短信、彩信推送的方式在用戶手機上發布消息。運營商每個月從用戶手機中扣取一定費用,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廣播媒體與電信運營商間的合作,前景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張治中.新媒體的用戶屬性與傳統媒體的戰略轉型[J].新聞戰線,2010(5).
[2]喻國明,蘇林森.中國媒介規制的發展、問題與未來方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