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若 王立華
(吉林省東豐縣第一實驗小學 吉林東豐 136300)
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之我見
李之若 王立華
(吉林省東豐縣第一實驗小學 吉林東豐 136300)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衡量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否取得成功,不僅僅在于你培養了多少尖子生,而更在于全體受教育者是否得到了均衡發展。學困生一般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問題,但是,這部分學生在整個教育鏈條中舉足輕重,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關切。
關注 溝通 鼓勵 關愛
魯迅先生說:“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絕不會是一首好詩。”后進生也不是短時間形成的,其中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要改變他們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需要細致縝密地研究其成因,不斷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策略與方法,因人而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后進趕先進、先進更先進,使我們的教育方法不斷優化,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實現教育的良性發展。那么如何優化我們對學困生的教育策略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愚以為——
學困生因為處于后進位置,一般容易產生自卑感,再加上有些教育者經常性的不恰當評價,使他們對教育者往往敬而遠之,畏而疏之,甚至滋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教師面對此類學生,要切實端正態度,改進方法。古人說“上善若水”,教師要像水一樣接納萬物,要有海一樣的博大胸懷,接納百川。像一股涓涓的細流,去滋潤后進生干涸的心田。融化他們心中的塊壘和堅冰;像一陣融融的春風,去催生他們心底的綠洲,并逐漸形成一派盎然。教師對如何提升后進生的成績要勤于思考,勤于發現,勤于作為。[1]
1.勤疏導。教師發現學生的不正確思想傾向,要及時采取措施,不能等問題成了堆,養成頹勢,則積重難返。平時要做到心勤(勤思考)、眼勤(勤觀察)、嘴勤(勤評價)。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勢利導。古代大禹的父親鯀治水采取“堵”的方法,結果治水多年無功而返,并造成洪水愈加肆虐,后被處死。舜又派禹去治水。禹則采用了疏導的方法而功成名就。我們對人的教育亦同此理。
2.勤交談。因為學困生一般不愿與老師接近,所以我們做教師的就要經常主動接近他們,和他們多交談,談學習,談愛好,談理想,談家常,使他們逐漸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親切感,形成親和力,凝聚力。通過交談,經常零距離接觸,教師可以及時、清晰地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家庭情況,所憂所喜,從而掌控學生的思想行為,以便對癥下藥。當然,交談不是一味的喋喋不休,交談是一種藝術,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對于談話的流程,不能無的放矢,泛泛而談,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和你無話不談,對你敞開心扉。
3.勤交往。新型的師生關系不同于師道尊嚴,應該是平等的。應該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刻意的做作,也不僅僅是職業的要求,而應是教師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對于后進學生,我們更應多一些關愛,和他們成為莫逆之交。陶行知先生說:“師生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樂園。”而學生有了歡樂的情緒,就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我們和學生同學習之余,又和他們同玩樂同游戲,那該是一幅多么其樂融融的誘人場景,學生還會對你敬而遠之嗎?
現在由于教育布局調整,出現了一個新情況、新問題,就是中心學校的班額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困生做到:
1.勤輔導。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們對全體學生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有的學生你講一遍他就徹悟,有的學生你講十遍他可能還是茫然;有的你用這種方法可行,有的你用那種方法奏效。因此,我們在實施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除了要有同一性,還要針對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并針對后進生多給“吃小灶”,勤加輔導,對后進生要不厭其煩,要有耐心、耐性,要一視同仁,灑向班級都是愛;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法,而不能白之以眼、撇之以嘴、嗤之以鼻。
2.勤鼓勵。對于學習中的后進生,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對于他們取得的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的鼓勵性評價也同樣要講求藝術,目的是使他們產生成就感,產生自信,不讓他們妄自菲薄,但也要防止他們聽了表揚后產生妄自尊大、盲目自信、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的情緒。教師的鼓勵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避免言過其實、名不副實。在表揚的同時,也要有恰當的批評,但批評要盡量寓于表揚之中,要限于學生心理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3.勤分析。學困生的后進原因大致有心理、智力、家庭、性格、教師等諸多因素。我們要改進他們的后進情況,首先要條分縷析,分門別類,對癥下藥,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比如有的學生缺乏自信,我們就要想方設法去支撐、樹立他們必勝的信念;有的學生智力發展緩慢,我們就對他勤于輔導,科學規劃;有的學生因家庭問題造成后進,我們就對他更多一些生活上的關愛;有的學生性格孤僻怪異,我們就多引導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并發動同學主動接納,從而使其融入班級整體,而不是離群索居;有的學生可能不太適應教師的教育方法、教學風格,教者就要認真查找自身原因,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2]
獨生子女是前些年學生成份的主流。近年來隨著國家計生政策的調整,獨生子女家庭不斷減少,但不管是獨生,抑或雙生,他們是家庭、社會寵兒的實質并未改變,永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雙生子女的父母精力分散,則需要學校予以更多的呵護。特別是后進生,他們在家中也同樣是嬌生慣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教師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球一樣去呵護他們。
總之,勤能補拙能迸發出教育智慧的火花。愛可化愚,能催生學生心靈的綠洲,讓我們攜起手來,奮力托起明天的太陽!
[1]欒小蘭.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的研究 [J].都市家教(下半月) - 2013(4)
[2]欒小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探[J]. 文教資料 - 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