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萍楠,女,1991年8月生,遼寧省沈陽市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在讀,專業: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社會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網絡中、社會上都存在著大量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為了避免我國青年大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我國普通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俗話說育人先育德,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是未來我國發展的核心力量,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對大學生日后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巨大影響,甚至影響著大學生未來發展方向,沒有一個好的品德和道德觀,未來大學生很難在社會中立足,德育教育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為人品格等。可見,高校德育教育意義重大,本文將針對我國普通高校的德育教育展開討論。
關鍵詞: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現狀與問題;解決對策
引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了對外國際交流,大量外國文化流入中國,使國內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國普通高校德育也因此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外國文化與思想都會對我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影響,甚至一些不良信息已經嚴重影響著我國大學生的行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顯得非常重要,德育教育能夠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行為、品格、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但由于傳統德育教育過于乏味,并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往往教學有效性低下,實效性不高,因此,提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政策迫在眉睫。
一、我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教育在我國高校教育中有著重要地位,德育教育是塑造大學生品格和靈感的系統工程,德育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受著國際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進行針對學生個人品德教育問題,制定相關的教育目標及策略。如:美國很多洲都在通過法律強制要求各級學校將“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的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內容。不僅僅美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采取了相關的措施,日本也將教育目標從“智、德、體”改為了“德、智、體”并且提出了“重視思想素質培養,才能保證人的健康成長”的思想。并且日、美、英等多國政府紛紛撥專款資助德育教育的研究及調查工作,并相應建立起“社會道德委員會”等機構,專門負責德育相關工作。從世界各國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度就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僅僅影響著學生日后的發展方向,更影響著學生在學習中、工作中的行為態度,所以德育問題一直被世界教育廣泛關注。
德育教育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千年,我國有著豐富的儒學文化背景。我國高校教育戰略是以“德育為首”,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目的[1]。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國傳統的閉關自守的僵局,國門的開放,給我國的社會環境、高校及學生帶來了新的觀念,這些新鮮事物有好有壞[2]。因此我國普通高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利用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大學時期的教育,對學生心理和行為影響最大,很多學生的壞習慣也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因此高校德育教育意義重大。
二、目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存在問題
(一)缺乏現實針對性與實效性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致使我國社會環境發生著變化,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道德素質整體出現了下滑現象。社會變化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轉變,傳統的德育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已沒辦法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的普通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依然處于老舊狀態,沒有針對當下社會環境更新強化教育方法和內容,所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教育過程中缺少了對于當代潮流和文化的應用及理解,缺乏了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把握,教育內容也嚴重與當下社會現實脫節,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所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這并不利于我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的展開。
(二)觀念落后、重視度不夠
自古以來我國就重視人才的德育教育,可以說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因此我國普通高校必須明確德育教育的教育地位,加強德育教育重視度。但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德育教育并不重視,往往看重學生成績,由于校方的不重視,導致了教育觀念落后得不到完善。學校的重視直接影響著德育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在校方不重視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德育教育工作展開不認真等問題,這導致很多學生并沒有正常接受德育教育,使得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往往難以應付工作與生活帶來的挑戰和壓力,最終走上偏激的道路。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是經濟建設的基石,因此我國高校必須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度。
(三)內容空洞、缺乏靈活性
通過調查得知目前我國在德育教育內容方面蒼白空洞,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育效果并不明顯,教育意義也不大。隨著我國經濟體系的改革,我國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國普通高校也要針對現有的德育教育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其符合時代要求,更貼近生活和社會。另一方面,在我國高校在德育教育方式上依然是強制灌輸的知識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互動,往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所以積極性并不高,學生積極性的低下,降低了德育教學效果,想要有效實現德育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德育教學方式方法。
(四)教師自身素質參差不齊
在我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中最關鍵的要素就是教師,教師在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扮演著引導者的作用,只有正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才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提高我國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實現促進我國大學生健康成長。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人員自身就存在問題,思想素質和知識理論水平偏低,經常被披露負面新聞,這影響著大學生對教師的信任與對德育學習的信心。
(五)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目前我國的傳統德育教育多以教師為中心,缺乏針對學生的單一化道德教育,很多時候在進行高校德育教育中,往往教師個人主觀意志過強,缺乏對學生的關注以及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一直處于配角狀態,忽視了對學生的培養,以及德育教育的目的。德育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有效教育,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三、改善我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更新高校德育教育理念
我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的正確道德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行為道德,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道德、法律、政治等內容。想要實現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緊隨時代的步伐,加強德育教育的時代性、真實性、針對性、現代性,實現實時更新德育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主動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做到尊重學生的智慧和精神,正確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實現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充實普通高校德育教育教學內容
目前我國的高校德育教育內容過于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現代的青年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具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思維方式也和傳統的德育教育存在差異,所以陳舊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適用現在的大學生。因此現在我國高校需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創新德育教育內容,使之貼合實際,以現實為出發點,構建與時代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襯的德育教育體系。教學內容應針對現代年輕人的心理特點進行制定,解決符合當代學生新問題以及新情況,有效引導大學生道德觀、價值觀,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不再覺得德育教學枯燥無味,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三)改善現有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
想要實現改善傳統高校德育教學現狀,一定要從教育方法抓起,應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應利用實踐和互動,強化教學方法引發學生自覺主動精神。如進行:扶貧幫教、志愿者活動、教學實習、勞動生產等,在實踐中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有效實現大學生德育教育目的。并且豐富有趣的實踐內容,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在歡樂的教學氛圍中達成了德育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道德素質。
結束語: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響著我國大學生的命運與未來。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夠有效的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品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但由于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國高校德育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連接著世界。實現了世界范圍的信息共享也交流,雖然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賭博、游戲等嚴重影響著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普通高校德育教育在這種情況擔任著正確引導學生的重任,大學生是我國發展建設的核心力量,為了祖國,為了學生,必須加強高校德育教育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周墨菁.論我國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湖北師范學院,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分析普通高校德育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J].浙江師范學院,2011,11(14):132-136.
[3]趙培榮.淺談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現狀及其對策[J].武漢師范學院,2012,12(17):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