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摘要】工資水平是指一定區域和一定時間內勞動者平均收入的高低程度。生產決定分配,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可分配的社會產品,因此工資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為適應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現狀,增加人民工資、抑制通貨膨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我國社會高速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之路。那么就業和工資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本文是一篇關于財政支出與就業人員經濟關系的論文。通過對我國城鎮人均工資水平的歷史及現狀研究,建立了城鎮人均工資水平的經濟模型。并研究了模型中主要變量對模型的主要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城鎮人均工資水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人均工資水平 ?就業 ?影響因素 ?對策建議
一、引言
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勞動關系雙方的約定,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如月薪酬、季度獎、半年獎、年終獎。
經濟模型是指對經濟現象或過程的一種數學模擬,即經濟現象的表示或模仿。每一種經濟假說都可以看做是一個經濟模型。計量經濟學所研究和應用的模型是經濟模型的一種,與其他經濟模型有著本質的區別。計量經濟模型揭示經濟活動中各個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是用隨機性的數學方程加以描述的。計量經濟模型是為了研究分析某個系統中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采用的隨即代數模型,是以數學形式對客觀經濟現象所做的描述和概括。在這里,對財政支出和就業人員提出假說,構建經濟模型。
我以分析城鎮人均工資水平為目的,同時考慮了其他一些指標的分析需要,根據對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構思,在建模的時候作了如下處理:
1.該模型為線性模型。
2.主要采集的是1999年以后的,因為我國政府在90年代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的我國經濟運行機制有了極大的改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故這一時期的樣本更能反映這種變化。
3.模型中將城鎮人均工資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根據經驗引入就業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以求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模型■,其中,Y代表就業人員,b0、b1為待定參數,表示財政支出,u表示隨機誤差項。其中,b1應大于0,Y應與b1同方向變動。
注:以上數據來源于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以下是散點圖:
通過觀察散點圖可以發現,工資和就業之間存在著先同方向變化又反方向變化的特征,一開始隨著就業的增加工資水平逐步提高,而后又慢慢成反比發展。
這可能是因為影響工資的因素比較多,而就業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才會出現這種狀況。但總體上來看就業對于工資的影響還是比較顯著的。所以從理論上此模型可以研究。
下圖為利用最小二乘估計法估計模型中的未知參數,通過此模型可以知道b0、b1。
從此圖可以看出b0=-22096.23,b1=3.180169,由此可以得到就業和工資的標準模型:
■
(調整的決定系數)
一、模型檢驗
(一)經濟意義檢驗
從經濟意義上來看,b1=3.18016,符合經濟理論中財政支出有利于增加就業,表明我國每增加1單位的財政支出,即可增加3單位的就業人員。
(二)估計標準誤差評價
估計標準誤差是根據樣本資料計算的,用來反映被解釋變量的實際值與估計值的平均誤差程度的指標。SE越大,則回歸直線精度越低;SE越小,則回歸直線精度越高,代表性越好。當SE=0時,表示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回歸直線上,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表現為函數關系。就本模型而言,SE=25064.33,即估計標準誤差為7109.964,它代表我國就業人員的估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平均誤差為7109.964。
(三)擬合優度檢驗
擬合優度是指樣本回歸直線與樣本觀測數據之間的擬合程度,用樣本決定系數的大小來表示。決定系數用來描述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就本模型而言,R2=0.918193,這說明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為91.81%,它代表我國工資水平的總變差中,由解釋變量就業解釋的部分占91.81%,模型的擬合優度比較低。
(四)參數顯著性檢驗
其基本思想是:在某種原假設成立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統計量和給定的顯著性水平,構造一個小概率事件,可以認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觀察中基本不會發生,如果該事件竟然發生了,就認為原假設不真,從而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提出原假設H0:b1等于0,備擇假設H1:b1不等于0。
二、預測
下面是Resid與x的散布圖
三、異方差性
異方差性主要發生在橫截面數據的情況,時間序列問題中一般不會發生,除非時間跨度過大。
(一)產生異方差性原因
1.模型中遺漏了某些解釋變量。
2.模型函數形式的設定誤差。
3.樣本數據的測量誤差。
4.隨機因素的影響。
(二)異方差檢驗
取顯著水平a=0.05,由于nR2<(卡方值),所以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以下是Wls估計法
Wls估計檢驗
四、結合實際分析
從以上的財政支出和就業人員的關系模型中可以看出,財政支出對就業人員的影響還是比較顯著的。財政支出對就業的影響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79~1992年為第一階段,1992年至今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時期以計劃經濟改良為主,國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就業需求擴大,同時私營經濟開始萌芽,也加快了就業的發展。這一階段就業人數不斷增長。第二階段,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我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原來在國有經濟下產生的國有企業冗員模式被打破,于是就業增長速度趨于平緩。一國的工資收入水平不只是反映了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實際上也反映了一國經濟生活中的有效需求水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那些依賴他國廉價勞動力商品進口來抑制通貨膨脹的國家,將會因進口商品價格的提高而引發通貨膨脹!
五、幾點建議
第一,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欲擴大國內需求,取得經濟發展,就要不斷調整要素分配比例,使工資所得份額不斷提高。中國未來10年的發展,應當把重點放在提高工資所得份額上。這將極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擴大國內需求,為建設和諧共富社會奠定基礎。
第二,盡管一個企業增加工資或者增加雇工,必然會使得總需求有相應的增加,但這些新增的需求要被成千上萬的企業瓜分掉,使得我們幾乎無法實際觀察到這種增加,與之恰恰相反,我們會清楚地看到這家企業的衰敗。但是,如果我們采取一項強制的政策措施,讓所有企業一起加薪,則總需求和總就業的增加是顯著的,是可以觀察到的(類似于數學上零乘無窮大的問題)。一般而言,我們被前面提到的壞現象所迷惑,而看不見后面的好風景。
第三,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論斷,現代系統科學進一步地推進了對“整體與部分”的研究,發現有時候卻表現為“整體小于部分之和”(Xu,G. Z.,2000)。這就是說,個別企業加薪導致衰敗的結論,并不能直接照搬到全體企業。目前,出現在就業問題上的理論困境,完全在于我們過分依賴基于微觀層次上的膚淺經驗,完全停留在關于一廠一業的結論上,從而妨礙了我們從宏觀層次上去認識和把握失業問題的本質。我們需要更好的擴大眼界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去看工資問題。
第四,最低工資標準與加班工資標準過低是造成我國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就業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時,各地政府在發展經濟的中責任考核制度,又使得政府在勞動執法力度上不夠有力,過度迎合了資本方的需要及利益訴求.由此可見,改善的工資水平與執法監管需要更好的結合起來,平衡我國我國經濟結構。
第五,就就業和工資的關系來看,改善就業結構,適應國內經濟發展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