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子
摘 要:城鎮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但是,受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慣性等因素影響,存在城鎮化質量不高、資源消耗較大、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因此,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文明為指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對湖南城鎮化的基本情況和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提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169-04
城鎮化發展已進入加速期,正處于由片面追求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提高向以提升城鎮化質量為中心、強調規模和質量協調發展轉變的新階段。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和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綜合體。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將生態文明融入全過程,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家園。
一、生態文明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為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提供了方向和理論指導。生態文明將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生態文明理念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思想基礎
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保護環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遵循自然規律,從而使人自身獲得發展。新型城鎮化強調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發展綠色和循環經濟、增加環保投入、重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開發等,實現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使城鎮化過程中的經濟發展與生態良性循環相適應。因此,生態文明理念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的,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環境優美的生態宜居城鎮,逐步轉變以過度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傳統城鎮化發展方式,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這正符合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動力
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的嶄新的文明階段,它以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為基本特征、以解決人類現實生存危機為使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只有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才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提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環境質量,使人們安居樂業,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城鎮化建設中去。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有力推進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動力和重要保障。
二、湖南省城鎮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城鎮化隨之起步;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程擺脫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個較快發展時期。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成為城鎮化發展的最重要推動力,湖南省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許多突破性成就,城市數量、城市規模、城市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有了較快的發展,由鄉村湖南向城市湖南轉變。
(一)城鎮化進入加速期
湖南省城鎮化進程起步相對較晚,城市化進展也比較緩慢。數據表明,從1950—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4%上升到41.3%,而中國由11.18%上升到19.39%,湖南由8.0%上升到12.7%,其中的差距顯而易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湖南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1.5%上升為2013年的47.96%。與此同時,城鎮數量快速增長,城鎮數量由1978年的154個上升為2012年的1 131個,縣級市由1978年的7個上升為2012年的16個,地級市由1978年的3個上升為2012年的13個。目前,湖南城鎮化率已經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發展進入加速期,預計湖南城鎮化水平將繼續保持每年約略高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于2015年超過50%,正式步入城市時代。
(二)城市群成為推進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
城市群是實現區域非均衡發展、效率優先的主要空間載體,也是推進湖南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長株潭城市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比較成熟的城市群,是湖南省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核心區域,而“3+5”城市群的建設,更是大大推進了湖南城鎮化水平與質量的提升,成為解決湖南大中小城市與城鄉協調發展的最好空間尺度。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長株潭城市群以占湖南省20.86%的常住人口,創造了湖南省43.01%的GDP、52.46%的工業增加值、43.18%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其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 313.59億元,占湖南省的39.79%;“3+5”城市群以占湖南省61.25%的常住人口,創造了湖南省78.77%的GDP、超過90%的工業增加值、75.02%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其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 636.78億元,占湖南省的68.75%。
(三)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近年來,湖南堅持產業優先發展,采取多項措施做大做強工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優化。2000年,湖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為21.3∶39.6∶39.1,呈現出第一產業比例過高、第二產業比例不足、第三產業處于低工業化背景下的“虛高”狀態的特征。到2013年,湖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7∶47.0∶40.3,呈現出“二、三、一”型產業發展的優良格局,第二產業實力強勁,第三產業發展形勢良好,這些都為湖南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相適應,湖南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以長沙、株洲、湘潭等為代表的城市開始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為主導產業的新型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
(四)城鎮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近年來,湖南省城鎮建設投資規模逐步擴大,城鎮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13年,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18 381.4億元,是2000年的17.24倍,主要投資領域有制造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中,城鎮投資16 211.1億元,同比增長22.8%。同2012年相比,投資增速較快的行業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速為68.8%;其次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達到51.8%;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的投資比2012年增長40.2%。比較2012年與2000年的數據,道路長度由4 739公里增加到10 367公里,人均擁有道路由7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污水處理率由27.3%增加為85.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8.3%增加到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5.1平方米增加到8.8平方米,垃圾處理能力由4 427噸/日增加到17 004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50.5%增加到95.7%。基礎設施功能的日益加強使城鎮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城鎮綜合承載力。
三、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湖南省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分析
湖南省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期和工業化中后期的重要階段,面臨發展和保護的雙重壓力。受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慣性等因素影響,湖南省存在城鎮化質量不高、資源消耗較大、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面臨巨大的阻礙和挑戰。
(一)缺乏科學的城鎮規劃
湖南大多數城鎮缺乏科學的規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一是城鎮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長遠性規劃,功能定位不清晰、不準確,空間布局不科學,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二是把城鎮化等同于城市建設,不顧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資源稟賦,打著加快城鎮化發展的旗號,大面積亂批亂占土地、擠占農田,建設城市新區、產業園、科技城等,熱衷于形象工程建設,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極大浪費。三是把城鎮化片面理解為城鎮規模的擴張,任意擴大用地規模,導致城鎮成為一個鋼筋水泥的世界和一個個建筑物的堆砌,浪費了大量土地,嚴重制約了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二)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
湖南省土地擴張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從土地面積來看,2012年湖南省地級以上城市的市轄區土地面積為19 424平方公里,比1998年增長了18.82%;其中,建成區面積達到1 229平方公里,是1998年的2.35倍。從人口來看,1998年,湖南省地級以上城市的市轄區總人口為1 026.27萬人,2012年末的總人口為1 362.7萬人,人口增長率為32.78%。市轄區的人口密度由1998年的628人/平方公里增長到2012年的701.55人/平方公里,增長了11.71%。由此可見,湖南省地級以上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增長較快,遠遠超過總人口和人口密度的增長。由于城鎮建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導致城鎮化規模擴大與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數量和質量呈下降趨勢。
(三)能源結構亟需調整
目前,湖南省能源結構仍然是以高耗能為主,節能降耗工作面臨巨大壓力。從能源產業結構來看,湖南工業內部主導行業以高耗能行業為主,且集中度較高。2013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占全省能耗比重達78.9%,規模工業增加值居前五位的大類行業中,有3個行業是高耗能行業。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湖南省規模工業的消費結構一直以原煤為主,2013年原煤消費占規模工業比重為49.4%。原煤的能效低、浪費大、污染重,以原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既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節能降耗。但是,湖南目前不具備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氣而拋棄原煤的客觀條件,原煤消費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有研究表明,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推動能源消費8 000萬噸標煤,而湖南省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是由2013年的47.96%提高到2015年的50%,因此,如果能源結構沒有得到調整,湖南城鎮化建設將進一步推動鋼鐵、建材、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發展,帶來規模工業能耗的大幅增加。
(四)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
新型城鎮化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但目前還缺乏與之配套的政策制度。一是仍然把經濟增長作為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地方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唯GDP 論英雄、不惜犧牲環境保增長的觀念未徹底轉變,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悖離。二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政府干預過多,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環境要素的稀缺價值被嚴重低估,導致資源開發過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約束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破壞環境的成本較低。四是城鎮化主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尚未建立,城鎮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及決策缺乏有效方法和途徑,環保民間組織監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缺少話語權。
四、生態文明指導下的湖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堅持生態文明的指導,解決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促進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走一條具有湖南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著力發揮湖南的發展潛力,科學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湖南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現的新型城鎮化格局。第一,在制定規劃之前,要進行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要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使城鎮建設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第二,堅持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間資源的原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加強對歷史文化古跡和自然風貌的保護,促進古城的文化底蘊與現代文明相互融合。第三,強化規劃的指導性和約束力,加強城鎮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土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合理進行空間開發,影響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生態走向。第一,實現片面追求城鎮化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向開發與保護并重轉變,把開發和保護結合起來,制定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保護制度和環境保護制度等,促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系統的共同發展。第二,根據節約集約和總量控制的原則,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結構和時序。提高土地的保有成本,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大閑置土地的清理處置力度,鼓勵合理開發利用地上及地下空間。第三,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步縮減農村居民點用地,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向城鎮流轉,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第四,實現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的市場化流轉,建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農村用地的整理、農民的搬遷和指標交易,激發農民清退閑置廢棄宅基地的積極性,推進農村居民點用地集約,促進城鎮集約用地。
(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湖南突破資源瓶頸、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第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速高耗能的火電、水泥、鋼鐵行業等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降低能耗,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第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明顯優勢的先進裝備制造、汽車、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做大做強。第三,調整能源結構,積極發展新能源。加快洞庭湖區域、衡邵盆地、張家界等地區石油、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的勘探和利用工作,爭取在短時期內實現湖南頁巖氣開發和綜合利用。第四,大力支持先進技術的引進與開發,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四)加強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營造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實現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第一,加大城鎮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城鎮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第二,綜合整治流域生態環境,加強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推進城鎮綠化美化,建設生態農業,構筑良好的城鎮生態基礎。第三,加快軌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形成以公共交通網絡為主體、以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干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尤其是要優化公共交通線網,形成一個以市區或縣城為中心,輻射城鎮邊緣及居民小區、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交網絡。第四,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建筑規劃、設計和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生產之中,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建筑。
(五)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推進以生態文明為指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第一,由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文明生產的法律法規,引導企業參與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活動中來,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第二,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損失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第三,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第四,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的政績考核制度,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新型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意識,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的良性互動,使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3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未來十年的生態文明之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 張占斌.中國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 繆細英,廖福霖,祁新華.生態文明視野下中國城鎮化問題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2-27.
[4] 楊繼學,楊磊.論城鎮化推進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52-156.
[5] 周躍輝,全津.生態文明: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2):92-95.
[6] 謝麗威.中國當前階段城鎮化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問題探析[J].西川行政學院學報,2014,(2):68-70.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ing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IAO Lin-zi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sha 410003,China)
Abstract: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and entering the stage of accelerated development.However,influenced by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erti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has some problems,such as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not high,resource consumption is bigger,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is serious,and development is unsustainable,etc.Therefore,in order to realiz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we mus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this paper,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in Hunan,it put forward the main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follow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