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虎?王文玲

摘 要:本文從深刻認識中職學校“產學研”一體化的豐富內涵入手,對“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著力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創新激勵機制、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為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辟了新的路徑。
關鍵詞:中職學校 “產學研” 人才培養模式 內涵 探析
一、“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
職業教育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連的就業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培養適應現代企業生產所需的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長期的職業教育實踐中,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多的是體現產學結合,單一強調學生技能的培養,這固然很重要,但培養出的學生缺乏鉆研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需要構建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培養出專業技能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適應現代企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從構建“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部運行機制看,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師除應具備教學、生產能力外,還需具備教研、科研的能力,才能由原來的“教書匠”轉變成為“學術型”“研究型”的創新型人才,這是基本能力,也是基本要求。對學生而言,他們需要一種學習模式使其對所學內容抱有極大興趣,再在此基礎上提升自發學習能力,形成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并將這種習慣轉化為鉆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以“能力”作為落腳點,成為現代化企業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從構建“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外部環境看,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造傳統產業、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企業創新性要求越來越高,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中職教育發展也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國家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政策,推動職業教育向著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前行,于是“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
筆者學校積極參加“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結合本校實際,提出了“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改革、創新、發展等方面都緊緊圍繞“產學研”進行,經過探索實踐,證明了它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學校科技創新頻結碩果,辦學條件快速改善,晉檔升級穩步提升,辦學成績突出顯著,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二、中職學校“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分析
“產學研”的內涵豐富,通常是指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是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優勢資源,實現各種要素最佳組合,培養創新人才,多出創新成果,促進產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活動。傳統觀念認為中職學校能把“產”“學”做好就不錯了,“研”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實不然,“研”在不同層面、不同范疇具有不一樣的內涵。
本文“產學研”一體化的內涵是指“以產業為平臺,以學業為中心,以研究為紐帶,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企業生產實踐、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滿足社會、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這里,“產學研”一體化的內涵包括多個方面。
一是“學”——傳承知識。要聯系生產(社會、生活、工作)實際,學習、掌握和傳承本專業、本領域的知識。
二是“產”——應用知識。在生產(工作)領域里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在進行生產活動中,在實際工作中,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達到工作質量要求。
三是“研”——創新知識。對教師而言是教研、科研,樹立科研意識,具備研究精神,帶領、引導、影響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問題,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難題,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對學生而言是鉆研、探索和創新,樹立研思、創新意識,培養鉆研精神,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生產(社會、生活)實踐和學習過程不斷開動腦筋,創造性地解決各類問題,達到不斷提高職業綜合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的目的。
“產學研”一體化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推動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是中職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必然之路。筆者學校提出“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學校隸屬于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源遠流長,與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系,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創新發展一直體現著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力圖通過堅持“產學研結合、相互促進”的基本原則,堅持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通過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的有機結合,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科技創新活動,在培養人才的方式上實現生產、教學和科研三者的有效結合,在培養人才的效果上,實現學生品德、技能和業績的統一(見下圖)。
“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圖
三、“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的探索研究
1.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著力點
鑒于對“產、學、研”內涵的清楚認識,面對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通過積極探索,學校將著力點放在怎樣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是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核心,是實現中職學校培養目標的關鍵。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這是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通過課堂學習、校內實訓、企業實習等多種平臺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聯想、想象、創造等“思”維能力,從而形成“思”考能力、鉆研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因此實踐是創新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徑。
(1)要充分利用各種功能教室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性地把教室、圖書室、電腦室等功能教室變為吸引學生的樂園,使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得以發揮最大的效益;使教室成為既是課堂、又是車間的理實一體化教室,著力實施現代化教學媒體運用,使現代化教學手段真正成為師生自主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有力武器。
(2)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共同教育資源,實現教學與生產、科研的緊密結合。要以企業需要為導向,以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和學生的職業素質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重點,以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驅動機制,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的不同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形成工學結合、校企雙贏、密切合作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3)加強實訓條件建設,整合現有校內實訓資源,擴建實訓場地,滿足崗位技能實習的教學要求。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新增校外實習基地,滿足工學結合的生產性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需要,推進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
(4)在課堂教學、實訓教學和實習教學的課程中,要將“講練結合、做學結合、理實結合、思研結合”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將理論內容與實訓內容加以融合,形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使“教、學、思、做”相結合,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加強對技能的實踐和訓練。
2.積極探索適應“產、學、研”的師資隊伍建設
“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能否實施,關鍵是建設一支教學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專兼結合“雙師”型優秀教師團隊。
(1)要加強對教師能力的素質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育人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探索“交流合作、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選派專職教師外培進修,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培養教學方面技術過硬、行業內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培養理論扎實、技能過硬的骨干教師;聘請熟練掌握最新技術的一線技術人員、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每學期安排教師到施工現場進行工程實踐鍛煉,參加職業教育培訓;鼓勵教師考取“雙師”資格,為參加教研、科研及教育教學創造條件。
(2)通過舉辦各級各類技能大賽,鼓勵組織師生參加省市級、國家級、世界級技能大賽,并爭取好的成績。
(3)制定有力措施,打造名師工程,引導和激勵教師從事科研和教研工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積極提供教研平臺,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材開發,積極參與精品課程建設,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和論文發表。
3.積極探索適應“產、學、研”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能形成理論教學、技能培訓、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創新課程體系,因此我們組建由校企共同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對課程體系進行與時俱進的修正,建立主動的、互動的、動態的課程體系。根據調研分析結果,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從研究職業崗位標準入手,以本專業畢業生應掌握的技能點及相關知識點為核心,結合教學資源的整合,制定課程標準;根據工作任務的系統性和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考慮教學的可實施性,進行開發、整合課程。課程設置主要以培養學生長期職業崗位的工作能力為目標,提倡“教、學、思、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思”,編寫符合各課程學習規律的校本教材,形成以基本素質能力課程和專業素質能力課程為核心、以綜合創新能力課程為導向的理實結合課程體系。通過開設綜合創新能力課程,充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通過成立學生研究小組的方式,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探討怎樣合理利用資源、怎樣查找資料及學會使用資料等,從而啟迪學生智慧,提升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適應“產、學、研”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我們探索從行為導向教學法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控制質量、評定成績等環節的一個完整的行為模式。
這種以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為核心設計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與學生職業能力形成過程相吻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完成職業能力的訓練,通過“講練結合、做學結合、理實結合、思研結合”, 達到“教、學、思、做”合一,實現由知識技能導向向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要盡量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仿真教學和多媒體演示來完成知識的傳授,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工學結合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模擬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大量的教學內容安排在機房、模型室、一體化教室、仿真實訓室、校內實訓基地等場所進行教學。緊密聯系生產性實訓任務,使學習能力強、動手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或者在生產性實訓中拿出自己好的產品、作品;或者在企業中參與建設性生產任務——如學校成立的“周樹春焊接工程隊”“焊接工程突擊隊”“鉚焊施工突擊隊”等以突擊隊的形式,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領優秀學生參與企業生產任務并科學攻關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等,以此探索“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5.積極探索適應“產、學、研”的創新激勵機制
筆者學校依托職業技能大賽,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每學期舉行校級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發展,達到提高全校師生苦練本領、強化技能的目的。鼓勵師生參加省市級、國家級、世界級技能大賽,通過層層比賽,選拔培養各專業拔尖人才,為他們提供成才平臺,為國家和地方增光添彩。如學校焊接加工、建筑金屬結構加工兩個專業的師生代表國家參加第41屆、42屆世界技能大賽并取得了較好成績,激發了全校師生的學習訓練熱情。
學校制訂有關規章制度,激勵師生進行科技創新;引導學生成立科技創新小組,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鉆研精神的培養;鼓勵師生發表論文,申報專利,取得有關科技創新成果;鼓勵創建“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如已創辦成功的國家級“周樹春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在創辦的“劉定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其他名師工作室等。依托各類創新活動,加強校企合作,及時總結技術技能的創新成果,達到校企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雙贏目標。
6.積極探索適應“產學研”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
建立由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三結合”教育教學評價模式,實現由知識技能本位評價向能力本位評價的轉變。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評價,不僅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列入評價目標。重視來自企業和社會的評價,使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更為真實、科學、恰如其分,形成企業、社會、家長及學生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評價機制。
建立學校、教學部門、教研組和學生等多方參與的教師評價機制和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突出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技能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符合“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需求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和監控體系。
四、小結
綜上所述,“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中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職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必然之路,它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鼓勵和支持、離不開各產業部門及各類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支持。
筆者學校在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的進程中,積極順應時代要求,積極探索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徹底改變中職學校只重“產教”不重“研究”的觀念意識,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專業培養目標,深刻理解“產學研”一體化的豐富內涵,在“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著力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創新激勵機制、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和大膽創新,力爭在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過程中催生教師“教研、科研”、學生“鉆研、創新”的“研究”理念,為社會、企業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職業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推動中職學校的改革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舵.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J].教育探索,2007(9).
[2]薛茂權.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3]石火學.產學研結合的典型模式述評[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陳化飛.“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創新型國際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子商務,2013(4).
(作者單位:中國十九冶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