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體系促雙創能力提高①
沈陽工學院 鄒麗
當前社會需要雙創能力人才,本文從會計學專業人才需要掌握的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拓展與創新能力四個方面,提出了建立基于“雙創能力”的實踐課程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便于“雙創”教育的順利實施。
創新創業 會計學專業 實踐課程
當前,創新創業能力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再就業和人們職場升遷所必備的素質,是就業人群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教育部文件在高校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要求測評學生的“基本專業知識能力、自我學習、信息處理、語言文字表達和合作協調能力”。 并指出,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創業能力”。這使得高等學校的教育職能也從單一的科學研究和課本教育相繼拓展到社會職能。尤其是對會計學專業這種應用能力特別強的學科,如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基礎與創新創業的結合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方向,也是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融合點。
會計學專業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漸進式”模式,把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通識能力培養課程、專業基礎能力培養課程、專業核心的必修課程、創新與拓展能力課程四個層次, 并且每個層面均建立實踐課程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合理確定四個層次課程的課時比例關系, 讓實踐課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保證做到內容真實、情境真實、評價全面,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 把雙創植根于實踐課程體系中,這種課程培養體系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還增加了就業能力,最終實現就業。
2.1 明確了“雙創能力”與“實踐課程人才培養體系”的相互關系
2.1.1 “實踐課程人才培養體系”是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的基礎
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而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主要依托于課程體系,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能夠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應用技能、學習方法,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并培養學生的擴展提升能力,學會共處,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并最終提高職業能力。
2.1.2 提高“雙創能力”是“實踐課程體系”的服務目標
課程體系的設置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為提高職業能力而服務,并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核心。職業能力為課程體系的設置指明了方向,從而形成一組相互聯系、互相制約的課程組合,以提高職業能力為目標的縱橫交錯的課程體系。
2.2 實踐意義和價值
2.2.1 建立和培養“能力和責任”為主的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
現代會計學課程體系的建立完全符合企業需要的評價標準,并且建立現代化人才的評價體系,培養同時具備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的社會化人才。
2.2.2 研究以雙創能力為基礎,最終使“就業能力”提高的培養體系
影響人才就業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與之相應的培養體系。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為政府承擔起培養孩子成為現代建設應用綜合型人才的責任,基于職業能力的會計學課程體系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等,增強就業機會和能力,履行對社會人才需求的培養責任。
2.3 構建基于雙創能力的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和人才培養新體系
(1)通識基礎課程。指高等院校均開設的必修課程,其設置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包括入學教育、語言表達能力、高數、外語能力、計算機運用等信息技術能力、基本溝通能力,從思想道德、身體和心理素質、會計基本法規、應用文寫作等方面加強培養,為成為綜合人才做基礎。
(2)專業基礎實踐課程。指會計專業人才需要學習的基礎課程,是在公共課程的基礎之上,需要學習的專業基礎課,是成為專業人才的鋪墊和準備。根據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主要進行雙創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培訓、出納業務演練、點鈔技能、識別假幣、學會珠算和小鍵盤技術、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的考取、企業沙盤模擬、用友ERP聯系、單項學科和單項雙創比賽、讓企業人員上課、專家進校園、開僻會計實務講座等。
(3)專業必修實踐課程。指會計學專業特有的,在自己領域和學科縱向發展的專門化課程,加強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和知識深度,系統學習到本專業課程,具備一定的會計核算和分析能力,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并為今后應用奠定基礎。主要實踐課程包括單項學科、雙項技能科比賽、 綜合性學科大賽、參加省市國家級的創新創業大賽、崗位模擬實習、會計師職稱證書的培訓、組織校內的職稱考試,讓職稱考試成為一面旗幟, 建立校內校外雙創項目及實訓實習基地,建立會計學專業方向實踐課,例如稅務會計實訓、審計單項實訓、 管理會計實踐、成本會計實訓等,還有會計綜合實訓(賬、證、表等的填制與分析),利用國慶節、勞動節、寒暑假進行專業調研等 。
(4)創新與拓展課程。指學生在完成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自身興趣和條件選修的專業課程,是學生在新方向、新內容、新領域、新動態等方面向前沿的拓展和延伸,
這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畢業論文、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基礎會計實訓、課程設計、財務流程實訓、中級財務會計實訓、手工實訓、應用文寫作、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熟悉創業法規、協助創業融資、選定創業項目等。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和交叉、整合,讓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打破陳舊框架,培養出的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實踐應用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快速完成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2.4 基于雙創能力的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原則
(1)課程的“培養目標”以雙創能力為目標。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基本能力和創新能力相結合、通才與專才相結合的目標,這種結合模式最適合會計學專業的培養,因為會計學專業是應用性極強的專業,通才教育可以使得學生能夠適應工 作中的基本情況、處理基本問題;專才教育則要掌握專業化更強的技能,有研究、創新和發展能力。
(2)課程的“結構安排”要合理。五個層次課程合理搭配,層層遞進,先以通識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為基礎,延伸到專業必修課, 再進一步學習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和應用實踐課程。
(3)課程體的“課時比例”要均勻。由于會計學專業應用性非常強,應增加應用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通識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開發與拓展課程、實踐應用課在課時比例上分別實現10%、15%、30% 20%、25%的分配構成。
(4)課程的“教學內容” 要精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降低各門課程之間的重疊部分,例如: 財務管理講解預測、投資決策、現金流量等內容在管理會計中應去掉;成本會計講解成本賬務處理,在財務會計課程中應去掉;管理會計中對成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等內容,在成本會計中應去掉。
(5) 課程的“實踐內容”要及時實施。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與實踐應用課程分模塊整合,交叉滲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在學習全部了理論課之后,再開設實踐課程,這樣感覺不夠及時。對于基礎會計中的會計工作流程、會計賬簿、會計憑證的填制,可以在學完本章節之后,立刻安排實踐訓練,學完財務會計的存貨管理之后,立刻學習原材料的出庫和入庫實訓,還有固定資產管理、財務報表編制等也可以這樣安排,而不用等到所有課結束之后進行,快速實行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提高實踐實訓質量!
(6) 考核要全面而靈活。組織企業人員、學校教師、相關人員多個評價主體給出學生成績,考核與監督評價過程嚴格而且靈活。內容包括學習和實踐態度、合作與溝通能力、表達與闡述問題的能力、操作過程考核、 解決問題能力、開發與創新能力的考核,激發學生能力,體現實踐課程的職業性和應用性。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載體,加強會計學專業建設和深化實踐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的一項重任, 要為社會培養“專業基礎扎實、應用技能突出、知識面寬、創新創業能力強”的復合人才, 確保現代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 韓芳.基于崗證賽融合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4).
[2] 聶慶芝.高職會計專業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
F275
A
2096-0298(2015)11(c)-062-03
2015年遼寧省教育評價協會教學改革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立項課題,課題名稱: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創培養的漸進式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