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美玲
【關鍵詞】古詩教學 趣味 補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99-0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古詩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古詩語言凝練、意蘊豐富,但由于去日已遠,學生比較難理解其中的意蘊,對詩詞學習產生畏懼感。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詩,提高詩詞教學的效率。那么,怎樣才能使古詩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呢?
一、趣味補白,豐富古詩
古詩短小精悍,內蘊深厚,古人寫詩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曾經說:“古人為詩,貴在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言外”就是在詩中留有一定的空白。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古詩特有的規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水平,補白作品中的預設,達到理解詩意、領會詩境、領略詩情的效果。比如在蘇教版語文第九冊《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以“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一句作為基點,設計出一組引發學生想象的鏡頭:“今天又是艷陽高照,老倆口三杯兩盞淡酒下肚,家常話也逐漸多了起來。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說一說,他們會說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很快活躍起來,有的說:“現在家里過得很殷實,孩子們都會種田了。”有的說:“孩子們一個個長大了,也逐漸懂事了。”有的說:“還是有些擔心小孩子,有些頑皮,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學生們稚嫩的話語引得教室里陣陣歡笑,他們在補白的過程中體驗到詩歌本身的情趣,拉近了文本與生活的距離。
二、趣味朗誦,讀中品味
古詩教學要注重誦讀,這是無可否認的。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遵循古詩的節奏規律熟讀古詩,讓學生注意古詩的韻腳、節奏和語調等,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比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游園不值》一課的過程中,筆者首先讓學生聆聽古詩誦讀錄音中的讀法,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明確誦讀的基本要求,然后和學生尋找出詩中的情感著力點,標出“憐、印、久、關不住、出”等詞語,讓學生嘗試用箭頭符號標出聲調變化的高低,讀出古詩的情感變化。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后,筆者再讓學生通過男女分讀、個別讀、交錯讀等方式加深印象,領會本詩的意韻。整個誦讀過程形式變換多樣,學生讀起詩歌來趣味盎然。
三、趣味比較,類比探究
依據寫作題材(寫作內容)的不同,古詩可分成“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詠史詩”“送別詩”等類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運用舉一反三的遷移策略,安排一定數量的同類古詩進行類比教學,既可以由此及彼,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拓展,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類比分析探究,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水平。比如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七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筆者先要求學生收集大量關于送別的詩歌,如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贈汪倫》等,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比這些詩歌中存在的異同。有的學生說:“送別的方式各不相同,有折柳,也有勸酒的。”有的說:“送別的地方不同,有的在路上,有的在江邊。”有的說:“送別時說的話不同,有的安慰,有的勉勵等。”學生們紛紛發言,在對比中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拓寬了學習視野,感受到了學習古詩的樂趣。
四、趣味練習,變換形式
古人創作詩歌非常講究景與情的有機融合,力求將時空感與層次感緊密結合,達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由此,在解析詩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尋找到一條有趣的古詩分析路徑,即結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在呈現不同藝術形式的過程中多維度地分析古詩,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古詩、感受古詩。比如,在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尋隱者不遇》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嘗試設計了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種是讓學生聆聽著《高山流水》的音樂,在音樂伴奏中創作一幅《尋隱者不遇》的圖畫,并擇取學生優秀的作品到實物投影儀上進行講解。第二種是角色扮演法,由學生分別扮演賈島和童子,在一問一答的情境中再現詩人的追尋、失落與焦急。第三種形式也是角色扮演法,但扮演的主角發生了變化。筆者安排學生做賈島,自己扮演路人,故事的情境設在賈島回家的路上,當學生扮演賈島頗感失落的情景時,筆者詢問道:“這一路上你看到的最令你難忘的景物是什么?這樣的景是否與人物的品質有關?為什么不去云深處尋找?”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詩人的志趣和人生的追求去分析,在趣味練習中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只有遵循古詩的創作規律,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實際和自身教學能力等因素,合理運用教學形式和手段展開教學,才能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古詩學習當中,使古詩課堂妙趣橫生。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