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花
【關鍵詞】有效課堂 教學觀念
問題情境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117-02
傳統教學中,農村教師總是以“以中考升學率”為目標,整節課“滔滔不絕”,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講、反復練,唯恐學生不懂,而忽視了教學的主體——學生,結果學生“唯師是從”了,一旦離開課本,離開教師,就不知如何解題了。
新課改實施以來,初中數學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變,章節前有章節圖和引言,正文有“思考”“探究”“歸納”等新穎的內容編排。新的數學教材的改革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教學設計應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有效、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師生互動
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高效互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理念,也是有效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特別是要改變“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轉變師生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改變其被動接受的局面。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先用“聽、說、想、看”這幾要素來進行例題的教學,先讓學生看題和思考,將學生對例題的疑惑收集起來,再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例題時的困惑,最后教師帶領學生統一解決。這樣,經過自己對例題的學習與思考以及說出自己的困惑,再通過教師的點撥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軸對稱》這一章節的數學活動中,根據《倒影與軸對稱》中車牌在水中的倒影,寫出車的車牌號。教學時,筆者先由學生個人思考,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做法。有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可以不用動手做就可以很快知道車的牌號了。”“哦,你是如何做到的呢?”該生說:“我只要把課本倒過來,然后從這一頁的反面一看就知道了?!薄笆菃幔客瑢W們,你們試試看,他的做法可行嗎?”大家動手一試,證明了該生的做法是可行的,并不約而同地給報以熱烈的掌聲。由此可知,在課堂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說”的時間,并進行恰到好處地追問,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問題情境,實現生師互動
在人的心靈深處,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中學生的內心世界中這種愿望往往更加強烈。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主動探索、研究,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出各種問題和故事情境,用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知,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對新知識無比強烈的求知欲,使之成為進一步思考探索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前,筆者讓學生將16厘米長的一條線,剪成三段,圍成三角形。結果學生發現,同樣是16厘米的線段,同樣是剪成三段,同樣是用三條線段去圍,結果就不一樣:有的人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人圍不成,有的人認為自己的三條線段圍成了三角形,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到底三角形的三條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此時學生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接下來,筆者再有意識地引導點撥,列出能圍成或圍不成三角形的相關數據。通過師生和生生間的討論、交流,學生發現了三角形三邊的關系。這樣,新知是在經歷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后形成的,收獲就絕不僅僅是學會了。給學生時間去自主探究,課堂教學自然會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
因此,在每一個明確的知識點,教師都要設計關鍵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促使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嚴密、準確的知識點。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是許多疑難問題解決的突破口。當然,教學過程并不一定就能向教師希望的方向發展,因為這經常會受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學內容、教師授課技巧等多種因素影響,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巧妙引導、精講精練,使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直至形成結論。
三、活用小組合作,增強師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有機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筆者在課堂中注重設計了很多討論的形式,其中有同桌討論、前后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等形式,特別是小組討論,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特別是生生互動的過程。同時它也實現了課堂教學中“動”與“靜”的轉換,改變了學生昏昏欲睡的學習場面,恢復了學生有目的的行動所需要的力量,保持和調整了課堂教學中所需要的精力和注意力,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和參與性,打破了講臺與課桌的界限,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在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平等、民主地探討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的章節復習課中,第一次筆者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的是對二次函數的定義、圖象、性質等知識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運用小組考量是大容量;第二次討論的是知識運用與拓展,運用小組考量是難度大。學生在小組討論的氛圍中踴躍發言,同時各小組完成后與相鄰小組的1~2組成員互相交流,互看學習卡片,不但增加了強化次數,還可以讓各小組針對自己的答題情況,互相糾正與補充,修正自己的答案;最后由3~4個小組再全班交流和匯報,展示學習成果,全班共享。通過這樣的小組活動,有效突破了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這一難點。通過小組成員的發言和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互動;教師在巡回指導學生答題、講評等過程中,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互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要小組討論組織得當,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它改變了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確立了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形成課堂內的多向、平等的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總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是讓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而有價值的數學,就是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有助于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思維方式等運用于生活現實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就是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促進思維品質提高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課程改革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刷新,更重要的是改變那些“陳舊”的教學策略,使教師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學行為,讓學生借助中學數學活動的平臺,通過體驗、探究、實踐等活動,架起中學數學與生活、自然、自我之間的橋梁,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價值觀。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活動才能充滿活力,中學數學新課改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