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晟晟
(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江蘇 南京 210013)
?
巧用“微演講”共贏“你我他”
余晟晟
(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江蘇南京210013)
摘要:針對目前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課堂表述缺位的現狀,筆者提出運用課堂“微演講”的方式來展開活動,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具有重要、廣泛、長遠的意義.
關鍵詞:微演講;物理教學;科學素養;人文情懷
縱觀國內外的初中物理教學可見,發達國家更樂于將課堂演講這一形式融入教學活動中.而在我國,運用演講來展開教學活動這一方面有明顯的缺位現象.受傳統觀念影響,學生普遍認為只有語言類學科才需要演講,而物理課堂只包括實驗和解題.學生的課堂表達時間受到了傳統操練的擠占,有的教師會過度重視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而輕視學生的觀點討論和意見表達.基于目前的考試制度,考得好仍是評價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重要標志,對學生的單一評價形式制約了物理演講成為現階段初中課堂教學的主流文化.
誠然,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但它的孕育與傳承需要精煉的語言表述.物理學科培養的是學生的科學語言.科學語言側重邏輯性和分析性,是對文科性質學科語言能力培養的有效補充.《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要求“學生能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能與他人交流,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物理演講不失為一種訓練物理口語表述能力最系統、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基于課堂時間短、開展廣泛大型演講的可操作性差、師生對物理口語表述的重視度不足的現狀,在課堂中利用“微演講”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是一種簡易、高效、可操作的辦法.
“微演講”是指學生在《課程標準》內容要求的基礎上,依據自己感興趣的物理話題,選定演講題目,通過課前多種方式的研究,在物理課堂中用5—10分鐘時間,以演講的形式匯報研究成果.它的特點是:(1) 演講時間短,在一節課的開始、中間、結尾處合理展開;(2) 內容著眼點小,以學生的視角發現身邊感興趣的物理知識,并擬演講題目;(3) 呈現方式高效,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同伴互助、家長協助等方式,查閱文獻資料、上網搜索、訪談、問卷調查、設計實驗等方式展開研究.通過制作PPT課件、拍攝視頻等手段,將最終的研究結果整理匯總,最后在課堂中用演講的形式匯報研究的精華.
1演講雖微,但位微不卑
1.1“微演講”強化了物理口語表述的重要性
課堂“微演講”雖然是微型演講,但它融合了物理閱讀、物理寫作、物理口語表達,可謂“一舉三得”.演講者敢于表達自己對物理問題的觀點與看法,傾聽者敢于對問題提出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演講者敢于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與他人分享,體驗分享的喜悅.
1.2“微演講”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每一次“微演講”,并非某物理課本知識的濃縮或稀釋,而是基于學生的興趣需要,就其感興趣的物理問題展開研究.引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一句話:“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最好途徑就是使學習者主動卷入學習,并從中體驗到自己有能力來應付外部世界”.學生在獲得演講成功喜悅的同時,對物理世界的探索欲望會進一步加強.
例如,在進行《粒子與宇宙》單元復習課時,A同學做了關于《星際穿越影評》的“微演講”.她為大家介紹了影片中出現的黑洞、蟲洞、時間膨脹、平行宇宙、五維空間這5個概念,并用居里夫人的名言“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與大家共勉.A同學的10分鐘精彩演講,對于沉浸在緊張復習狀態中的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泉.這次演講既是對宇宙探秘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同學們的一種勉勵——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刻,也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最好.
1.3“微演講”素材是生成性的課程資源
學生的演講需依托現代媒體技術、實驗展示等形式,匯報、呈現研究結果.把學生參與物理課堂“微演講”的演講視頻植入課堂教學,使得課堂學習形式多樣化,將課外學習與課內學習有機結合,使演講價值最大化.
例如,電學知識學完后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上,B同學做了題為《半導體的簡單介紹》的“微演講”.在演講時還為學生們展示了利用發光二極管自制的“發光手牌”(如圖1).這一內容并不屬于考試范疇,但是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而由學生親手完成,示范意義更加明顯.

圖1
2演講雖小,但廣而有之
2.1“微演講”讓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熏陶
思想是方法的先導,方法是思想的體現,知識是方法的載體,方法是能力的內核,因此物理思想方法是知識向能力轉化的橋梁.在學生的“微演講”中,可以通過展現物理學發展過程中有代表性的科學家探索自然的思想過程,介紹蘊含極高品質的科學方法教育功能,從而開啟了學生的心智.
例如,在進行《宇宙探秘》新授課時,C同學為大家介紹了《上帝擲骰子嗎》這本科普讀物,從她的角度對“薛定諤貓”問題進行了闡述.構建物理模型、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數學方法、比較和歸納、演繹等方法,始終貫穿在該同學的介紹中,這些探究自然規律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引領學生去探索世界的本質和大自然更深層次的奧秘.
2.2“微演講”可激發學生追求科學真理的欲望
學生“微演講”的內容,總會與理論的獲得過程、物理學家的探索過程息息相關.任何理論都需要科學精準的實驗數據、嚴格的論證,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縱觀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家,他們獲得成就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都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對真理鍥而不舍的追求,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往往更容易打動學生.學生們分享著故事,也分享著科學家的人生,科學家的品質同時也濡染了學生的內心,實事求是、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成為學生的追求和情懷.
2.3“微演講”倡導文理并重
從知識層面講,“微演講”的內容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從呈現研究結果的角度講,兼顧物理學史、物理概念的人文含義、與物理有關的社會問題等,又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同時,因為參與的主體是學生,每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不同,具備比較大的開放性.
D同學酷愛電子游戲,他演講的題目為《游戲中的物理學》,該同學以游戲中出現的武器回力鏢、手槍、跟蹤導彈為例,介紹中涉及與初中物理相關的力學、熱學、光學等知識,該同學在游戲中尋找物理學的元素,既愉悅了自己,也提升了自己;一次區內語文統考,有一篇宋代學者沈括所著《古鏡》中涉及的物理學小知識,吸引了E同學,他決定一探究竟,為大家做了題為《再探“古鏡之謎”》 的演講.該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對古文進行了嚴謹細致的翻譯,接著研究眾多學者的解釋,發現透光鏡由它的結構特征、殘余應力作用、以及一定的磨研技術造成的.通過這次演講,既幫助了全班同學更好的理解了這篇古文,也促使學生們更加感受到人文學科中的物理魅力.
3演講雖短,但言近旨遠
3.1“微演講”搭建了小組合作平臺
每一次微演講的背后,都有一個團隊的努力.有生生、師生、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配合.
一場團隊成員之間的頭腦風暴,可以讓學生們都能參與到討論中,“點點”俱到,不會忽視任何一個學生,合作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共同發展認知和解決問題.
例如,F同學受父親所學專業的影響,對移動通信的知識耳濡目染,在其父親的幫助下,共同完成了“微演講”——《移動通信的前世今生》.
3.2“微演講”激勵學生表現自我
“微演講”的對象是自愿報名產生的,一開始都是班級物理成績較突出、善于表現的學生報名.可隨著“微演講”活動的展開,一些成績平平、甚至比較落后的學生也蠢蠢欲動,希望有機會展現自己.讓榜樣的作用再放大,用優秀演講者的熱情去感染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讓他們變羞于、懼于自我表現變為敢于自我表現.
例如,G同學的物理成績屬于班級中等偏下,在大家的鼓勵下,他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光的折射》做了一次“微演講”.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拾疏漏知識,并勇于展現在全班同學面前,對自我的提升而言,也是一次飛躍.
3.3“微演講”促使師生終身學習
在師生探討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意識到許多物理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問題,還涉及社會、政策、哲學、人倫、世界觀、方法論等.而教師不能只掌握物理學本身的概念、規律和理論,而必須同時掌握方法,提升自覺應用程度,從而不斷促進物理素養的提升.
例如,中考前夕,H同學自告奮勇做了題為《2015年南京中考物理學科可能出現的情境題目預測與分析》的“微演講”.該同學旁征博引,將平時所學所思在演講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引來同學們的一片叫好,筆者也情不自禁為其欣喜.敢于自己模仿并創新試題的考生,應該是篤定自如的.對于筆者,教學相長也是終身奮斗的目標.
綜上所述,將“微演講”引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從認識上、從機制上、從具體操作中解決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表述缺位的問題.學生在不斷的研究中成長,通過化零為整,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不斷的微學習、微積累,在不斷的演講中提升對自我的認識,全面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3—46.
[2] 侯淑君.課前演講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嘗試[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1,(3):24—25.
[3] 羅瑞瓊.走上平臺 鑄就自我——一次物理課堂演講賽的啟示[J].新課程(中),2014,(11):45-46.
[4] 朱恒奇.淺談初中物理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J].中學物理,2014,(22):23-24.
[5] 廖伯琴,潮興兵.論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科學素養觀[J].物理通報,2003,(2):23-24.
[6] 陶兆寶.物理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和思考[J].物理教學探討,2013,(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