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連英
摘 ? ?要: 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少提出問題,有深度和意義的問題更少,使初中階段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受到嚴重制約與影響。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初中歷史 ? ?問題意識 ? ?培養方法
問題意識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問題時的疑惑和探索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是初中階段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提高認識和重視程度,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強化問題意識。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人們思維結構的形成與知識的完善程度及質量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如果學生有問題意識,思維就會在解決某一問題時得到啟動和開發,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一種思維內部的刺激與發展[1],從而使原有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發展。遇到問題和困惑,不同層次學生會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等方式擴大知識量,從未知走到已知,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與思維。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發展,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是主體,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積極探究自己懷疑的問題,使個體的差異性得到凸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形式,促進個性發展。傳統課堂教學中,雖然注重問題提出,但是這種語言問題對象是有選擇性的,教師會控制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被動學習比較多,造成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化逐漸嚴重,個性無法得到培養與強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促進學生個性形成的重要環節。
初中歷史教學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歷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觀念看待歷史、認識歷史[2]。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思維的獨立性就會喪失,無法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歷史知識及人文素養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應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形成積極健全的人格,實現歷史教育目標。
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歷史教學改革逐漸深入,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應主動強化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初中探究式歷史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現狀
傳統教育中,教學主要注重學生知識回答問題能力的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傳統歷史教學中缺乏學生問題意識培養與訓練,使很多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學生只注重對現有知識進行提取,不能自己解決歷史問題。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好每一分鐘,為學生傳授更多歷史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在強化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造成學生問題意識弱化[3],不愿意積極思維。
應試教育理念下,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講解重點知識、案例等,保證學生走出教室時沒有任何質疑,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聽眾,只對教師講解及書本中的知識有所了解,學以致用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在教師為主的權威教育下,學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問,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喪失。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注重知識講解,但并沒有形成促進學生提問的有效情境,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沒有充足時間和精力思考問題。初中歷史教學的開展,需要對教學目標及方法有全面認識與了解,將課堂內內容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和認識,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但是學校依舊采用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其實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歷史知識及能力培養,還需要強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實際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依舊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重要標準,使學生只會考試,實際操作及創新思維能力等很差。現存初中歷史教育評價機制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這是初中歷史教師、初中學校及教學主管部門需要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對策
1.創設問題情境,強化求知欲望。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應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展開教學,活躍學生思維,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認知及實際教學情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分析和解決中,逐步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如學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講到“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十送紅軍》,然后提出問題:(1)這首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的什么歷史事件?(2)為什么紅軍要長征?(3)你知道哪些長征途中的英雄故事?(4)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4]再播放電視劇《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和“過草地”的片段,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穩步提升,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問題研究中,促進歷史教學效果實現。
2.進行開放性的問題探究,強化問題意識。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提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談論等,這些方法的開放性及創造性更強,能夠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學生問題意識及創新意識的增強。
如半坡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為什么要將這只汲水用的瓶子做成這個樣子,如果拿著這個瓶子去河里汲水,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學習《百家爭鳴》時,在對儒、道、墨、法四家思想特征進行歸納時,教師提出問題,假如你處在戰國時期,你會站在哪一派立場上說話?[5]為什么?并談談對待人生和社會的看法。通過這種開放性問題,將學生劃分成小組,自由選擇自己的觀點,然后小組內進行探究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生活化問題:請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法制教育、道家自我覺悟的思想觀點,對學校校風建設提出你的看法。開放性的問題研究,由于強化學生的個性學習,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開發學生的心智,能夠使學生在歷史問題探究中逐步強化創造性問題意識。
3.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問。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教學及作業中都設定了參考答案,這些參考內容在教師轉變過程中變成了標準答案。對于與標準答案一致的學生,教師都是給予鼓勵和認可的,但是對于存在不一致現象的學生,教師采取的態度通常是否定、打擊,使初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說話、提問比較謹慎,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這種課堂氛圍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民主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場所,使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因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允許出現多樣化問題和回答,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
4.運用矛盾沖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知識的平鋪直敘,很容易讓學生感覺乏味,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及問題意識無法得到提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教學內容中的矛盾沖突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會逐漸增強,通過內容知識的滲透與分析,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如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進步潮流,為什么結果卻一成一敗?[6]教師可以利用這種矛盾沖突鍛煉學生思維能力,通過求異的思維,學生更好地關注客觀事物,明確現象本質、形式內容之中的不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可以出一些比較矛盾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實現。
初中歷史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教學,明確學生問題意識培養途徑與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歷史的樂趣,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問題意識逐步強化,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衛麗.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4,12:188.
[2]盧丹.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J].新課程(中),2014,12:94.
[3]張靈美.試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有關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4,83:137.
[4]胡文芳.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5:144.
[5]姚仕懷,秦云生.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9:88.
[6]蔡新平.淺談中學歷史教學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3,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