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萍
摘 要: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只有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感悟數學、熱愛數學、運用數學。
關鍵詞:聯系生活;數學知識;生活經驗;實踐活動;解決問題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再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走進生活、大膽實踐,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改造現實生活,真正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感受到數學的無窮趣味和迷人魅力。那么,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教育資源,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激發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欲望,為數學課堂教學服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年齡小,好動性強,思維活躍,且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點,對周圍的事物往往充滿了好奇心,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很感興趣,很想在親身實踐中去探索生活、解決問題。把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熟知的、親近的現實生活現象走進數學課堂,會使學生更喜歡數學,更愿意學數學。因此,在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現數學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日常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等周圍現實生活環境的關注,結合學生個體或者群體的實際認知水平,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提煉、加工和整合,使之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生活教育資源。如商場促銷的打折問題、中獎概率問題,父母上下班途中的路程、時間、速度問題,奶奶手工活的計件工資問題,家中準備安裝的一扇門的用料問題等等生活素材,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
只要我們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學中的熱心人,引導學生主動捕捉數學的生活化現象,積極探索數學化的生活材料,并在對數學生活經驗的積累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會像一個親密的朋友時刻陪伴著我們,就一定能不斷激發、拓展、完善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意志及成效。
二、結合生活情境,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單純的數學學習是枯燥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掌握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以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為背景,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生活化的課堂中掌握知識,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十分重視讓學生歸納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將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以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將教材中抽象的和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具體的、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故事游戲、多媒體教學、實踐活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模擬、再現和創設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于教學全過程,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生活化”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如,教學“乘法口算”時,教學前,可先要求學生對校門外的小商家進行有目的地調查,并選擇合適的數據在教學中使用。上課時,老師隨機出示調查數據:“昨天,青青新華書店賣出17支鋼筆,8元一支,你能算出他家銷售鋼筆的營業額嗎?如果每支鋼筆的純利潤為2元,那么純收入又是多少呢?”學生積極性相當高,算法、算理都講得頭頭是道。就這樣,學生在說笑、討論、商量中,輕松學會了乘法口算。又如在教學分數時,可結合實際,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幾分之幾,是學習小組成員中的幾分之幾,是班級成員中的幾分之幾,然后提出:“為什么同一個你,在不同的環境中,所占的比重卻不一樣呢?”在這樣一個以參與者身份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明白了“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的數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興趣,體驗了活用數學知識的快樂感受。
創設情境,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學生就會發現原來平時許多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促使他們主動投入、積極探究,同時還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
促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
三、走進生活實踐,讓“數學”為“生活”服務
數學即生活,讓數學為生活服務是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實踐活動是兒童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
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并在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掌握數學思
想,不斷加強數學意識,教師就必須拓寬數學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生活化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將已有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聯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使知識得到升華,培養了學生自覺地把數學應用于實際的意識和態度,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手中的工具,真正實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現實意義。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去,形成一定的探索創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什么要架成三角形?
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跳遠沙坑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木材、泥沙的購物計劃等等。這些實踐活動,必然會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既容易學會知識,又增長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過程,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了收集整理信息、與他人合作交流、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真有趣,生活真美好,世界真
精彩!
總之,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只有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獲得知識積累,并運用所學知識為生活服務,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感悟數學,熱愛數學,駕馭數學!
參考文獻:
曹偉科.讓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新課程:小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