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培
摘 要:稅源管理新模式是將管理客體按規模、重要性、風險等特征劃分成若干類別,將稅源管理工作按職能劃分成相互聯系的專業化流程,針對流程設置專業化管理崗位,根據崗位性質制定明確的職責規范。明確了管理主客內涵和分類之后即可根據客體類別與主體崗位一一對應的關系分配稅源管理工作,設計運行流程和運行辦法。將現有“劃片管戶,分戶到人,各事統管”的管理模式,改變為客體分類與主體分工有機結合的稅源管理新模式。
關鍵詞:稅源管理;新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83-02
引言
從理論上說,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通用稅源管理模式,因為管理對象的業務多樣性并不支持采用完全統一的稅源管理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因為管理的主體、客體和手段都在不斷變化中。從2004年開始推行的稅收管理員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稅源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責任”問題。并在實踐中總結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方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這種低水平的稅源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稅務管理上水平、上層次的需要,應探索更先進的管理模式[1~5]。
一、稅源管理新模式的概述
稅源管理的新模式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礎進行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機構、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的重新設計,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特點。將管理客體按規模、重要性、風險等特征劃分成若干類別,將稅源管理工作按職能劃分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專業化流程,針對流程設崗位,針對崗位定職責和考核辦法。
對稅收管理主體的專業分工,即根據稅源分類和風險管理流程,科學界定稅收管理職能,將其在不同層級、部門和崗位間進行分解并合理分工。也就是說,稅源專業化管理,即是將現有“劃片管戶,分戶到人,各事統管”的管理模式,改變為客體分類與主體分工有機結合的稅源管理新模式。即根據納稅人的稅源規模、稅收風險、稅源特征等將納稅人進行科學分類。將重大稅源、重要稅源和次要稅源分別交由高層、中層和基層稅務機關管理的新體制。機構和人員職能部門化與地區部門化相結合,基層控管中小稅源,按地區部門化;上級控管大稅源按職能部門化。
在明確了管理主客內涵和分類之后即可根據客體類別與主體崗位一一對應的關系分配稅源管理工作,設計運行流程和運行辦法。如納稅人申請事項、征管基礎管理事項、稅源專業管理事項等稅源管理事務即可由納稅服務部門、基礎事項管理部門、稅源專業化管理部門對口責任管理。這種辦法的本質是原稅收管理員工作上的“一戶事事管”演變成專業化管理崗位的“一事戶戶管”。職能崗位之間實現“各管其事、各司各責、相互配合、激勵有序”。
應該看到,這種模式的轉變可能產生較大的影響,過去管理模式下,稅收管理員即是稅源信息的收集者,又是信息的加工使用者,完全可以就案頭的信息做分析,沒有擴大調查的動力,使稅源工作大打扣折。但新的模式在分工的基礎上,崗位人員不但要對崗位規范負責,還要對流程工作負責。流程中上下游之間是協作關系,下一環節是上一環節的用戶,如果前面環節工作完成的不好就會影響后面用戶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與流程反向的一種倒逼機制,促進各環節工作不打扣折。同時,“信息采集崗”、“評估篩選崗”、“審核分析崗”、“約談舉證崗”、“實地核查崗”、“評估處理崗”、“領導審批崗”等在基層征管局能夠實現流程統一,職責權限統一,各環節使用的文書統一,使基層稅源管理可以相互對比和借鑒。
二、稅源管理新模式的客體按屬性分類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統計,占全國2.31%的納稅戶繳納了全國90%的稅收,2009年,3 680戶大企業的納稅額占全國稅收收入的50%。① 稅源管理按客體屬性進行分類是必要的。稅源管理新模式的客體分類主要通過按企業規模、稅收風險、稅源屬性三個可識別標的進行三次分類管理來實現的。第一次分類管理是按企業規模將管理客體劃分為大、中、小三種;第二次分類是按風險的高低劃分成風險高和風險低兩種;第三次分類按稅源屬性特征劃分成重要稅源和不重要稅源兩種。并綜合三次分類最終劃分為重點稅源、一般稅源、次要稅源進行差別化的管理(見下表)。
三、稅源管理新模式的主體按層級分工
(一)大企業風險導向的管理流程
在前文所述的“客體按屬性分類,主體按類分層”的稅源管理模式中,應針對性的設計管理流程,設置管理崗位,明確規定崗位職能,制定標準化的崗責規范和考核辦法。其風險管理的一般程序是:
風險目標規劃(風險容忍度)→風險識別(∑風險點×權重)→風險排序(由高到低)→風險應對處理(提醒調整補稅、實地調查、移送稽查)→績效評價(實際對照標準)
下圖中的“面上信息”主要是稅收征管工作中通CTAIS等記錄的納稅人信息、第三方交換獲得的信息、稅收管理員調查獲得的信息。初次評稅后通常會有三種可能:一是確認納稅人有逃稅等違法行為則可直接進行處理和處罰;二是查證納稅人無違法行為的,則疑點排除;三是疑點很多,逃稅風險很高,則轉入補充調查。補充調查結束,再次評稅的結果可能有逃稅(補稅、處罰),無違法行為(疑點排除),逃稅風險高三類。對于逃稅風險高的應轉入約談、稽查程序。根據圖中的面上信息、初次評估、補充調查、再資評估、約談和稽查的程序分別設置相應的崗位并制定崗位職責。
(二)對中小納稅人的稅源管理
中小納稅戶的特點是戶數多、單戶稅源小,一般占到一個地區納稅人總量的80%甚至90%以上。稅收征管也同大企業多有不同,一般采取查實征收、憑票控稅和定期定額三類。
參考文獻:
[1] 徐勤玲.稅源管理缺陷問題及對策思考[J].稅務研究,2008,(5):96.
[2] 郭揚虎,薛鋼.借鑒國際經驗創新稅源管理模式[J].中國財政,2011,(22):34.
[3] 譚榮華.稅收信息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12.
[4] 牟相忠,等.“三個專業化”創新稅源管理方式[N].中國稅務報,2010-06-25(3).
[5] 馬克和,侯偉,汪俊秀.推進稅源管理專業化的前提與基本模式[J].稅務研究,2010,(10):76.[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