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飛 丁立磊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以全國道德模范人物劉洪安為例
郝亞飛 丁立磊
[摘要]通過全國道德模范人物劉洪安的事例,從提升個體內在修養、塑造良好家庭環境和凈化社會風氣三個方面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道德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與價值,以期深入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助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道德人格;道德模范人物
[作者]郝亞飛,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丁立磊,河北金融學院。
當今世界,可謂是科技發展、商業彌漫、信息爆炸,物質建設急速發展的同時道德問題卻日益突出。現代人無法避免地喪失了古代人生活中的恬靜、和諧、禮讓、講求恩義、富有人情等文明因子,道德困惑現象比較普遍,道德人格日趨失落。欲改善道德,淳化世風,根本在于道德人格的培育。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方面的精神資源,通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其優秀資源,在現代人道德人格形成中將產生積極作用。
道德人格是人們通過道德生活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自覺地去選擇自己做人的范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質,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體現出人之區別于動物的內在規定性。魏英敏認為,道德人格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道德人格是衡量一個人人性和價值的標志。筆者采訪的全國道德模范人物劉洪安,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也體現了這一過程。他大專畢業后自謀職業賣早點,當他了解到食用油反復加溫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危害,他冒著賠錢的風險決定使用一級大豆色拉油炸油條,而且每天一換,自此賣上了“良心油條”。在獲得諸多榮譽之后,他更加感受到自身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并引導更多的人去關注食品安全和健康。
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還是佛教的禪宗思想,都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都是以陶冶人的“內在德性”為特征的文化。殷商甲骨文有“徝”字,徐中舒認為這是“德”字的初文。西周晚期,德字又省略“彳”而寫作“惪”。“德”字從“心”為意符,表明古人的修德在于內心的修養。《說文·心部》云:“惪,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心。”段玉裁注:“內得于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假‘德’為之。”所以“德”就是指內心的仁善修養和外在的惠愛行為。
造就完美的道德人格,個體內在修養的提升成為關鍵。先秦時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指出“為仁由己而不由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實現仁依靠本人的決定和努力,是每個人完全可以做到的。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大學》中講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也基本上是側重于內求,發揮個體內在的能動性。明代大儒王陽明也極注重道德人格修養的內在“工夫”。認為有效地促進個體對道德的內化,必須從開啟自覺、條理性情、順其意志、導之以禮四個方面進行教育和勸導,進而達到其主張的理想道德人格。
劉洪安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其內在修養的提升與領悟與之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論語》一書,他在不同的年齡反復閱讀,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他指出,《論語》本身就是一部講如何做人,人如何到達君子的教科書。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字“仁”,仁人合一,就是君子人格的實現。要實現君子人格,必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成為其道德人格形成的關鍵。也正因如此,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刻在了店名的下邊,這句話也成為這位有大專學歷的油條哥的“營銷理念”。
中國傳統家風非常注重道德教化,所以中國古代
的家庭道德規范資源豐富。它既包括具有很強約束力的家規、家約、家訓等系統的道德規范,也包括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方法。中國古代家庭強調慈善與寬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認為這是家庭和諧的基礎。慈善與寬容是人的一種品格,其一言一行的外在體現都源于日常家庭生活之中。恒久的善與心底的“寬”蘊藏著道德的無窮力量,為理想道德人格之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古代家庭強調謹信與誠意,這是人際交往的德性基礎。《論語·顏淵》篇載:“于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其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其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民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以看出孔子對確立社會交往標準“信”的極端重視。人們可以餓死,因為人總有一死,但只要作為人,就必須講究“信用”,因為沒有社會交往的原則、標準,人類就不能生存,“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輥小車無視,其何以行之哉?”在這種社會性的交往中,發于內心的誠意、謹信道德品質決定了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向度、力度與高度。
劉洪安是河北唐縣人,在三面環水的西大洋村長大,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父母的樸實與勤勞深深影響著他,這種長輩的品德性格、言傳身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道德教育本身具有潛在隱秘性與長期性的特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人的操守德行往往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受到熏漬陶染,后來自然而然相似。另外,個體道德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依賴于家庭環境文化的長期滲透以及家庭長期的文化積淀。劉洪安閑暇時喜歡讀《曾國藩家書》,父親劉勝豪對自己的教導銘記于心:長大了要走出大山,憑借自己的努力落在城里,找一個穩定的職業,勤懇工作;與人交要誠實守信,凡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勤勤懇懇的父母、樸實無華的語言無疑為劉洪安道德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現代社會面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要面對價值多元化的現實,現代人價值分裂、心靈迷失、人格匱乏、急功近利、行為浮躁,喪失了深層自我,與傳統的價值文化割裂,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狂烈地追求物質利益,因而成為文化沙漠中的漂泊者。我們要通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去盡量避免現代化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弊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擔當精神去激發我們的責任意識;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激勵我們剛毅堅卓、發憤圖強;以“義利合一”、“富貴取之有道”的思想去培育我們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些傳統智慧,在現代人道德人格形成中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仍然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和普遍價值。
劉洪安在經商初期,面對利益與道義沖突時,他毅然選擇了道義,不管能否盈利,但是一定要保證百姓的健康。孟子也認為,當一個人首先做到了“義”,結果卻是不曰利而“利”自然滾滾而來。當劉洪安的生意穩步發展、取得成就的時候,他依然心態平和,專注于他的興趣與職業。在他成為模范人物之后,每天有很多人排兩三個小時來買他的油條,在他看來,這是不能理解的,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商人像他一樣,希望百姓隨時隨地都能吃上良心油條。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引領更多的商人,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
現代社會帶來的種種弊端需要通過人文素質的培育來避免各種各樣道德人格的變異,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它強調個體內在修養的提升,強調人的自重與自省;它強調人與人、國與國、人與物之間的和諧與統一;它強調道德教化以及個體內在的道德認同;它強調人有不可逃脫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等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顯著特點與豐富資源都為現代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善行河北’背景下的家風建設問題研究”(HB14SH038);2014年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科研項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長效發展問題研究”(HBWY2014-Y-A026)]
[1]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3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5.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
[4]顏之推.顏氏家訓[M].檀作文(譯注).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