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源子
高校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出路
邱源子
[摘 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新聞學專業在讀學生獲取新聞從業經驗的重要途徑。但是,高校的新聞學實踐教學則面臨許多問題,如存在實踐教學平臺新聞性缺乏、高校與媒體之間合作難度大、高校培養的媒體從業者與媒體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新聞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核心在于注重實踐課程的建設,用動態化的設計方案實現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創新
[作 者]邱源子,鞍山師范學院。
高校開設新聞學專業的重要任務即培養新聞媒體的從業者。新聞院校的學生若要實現從學習者到從業者身份的轉換,媒體實踐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具體而論,學生需要借助真實的新聞傳播生態踐行書本中習得的理論知識,將擬態環境下的業務操作具體應用到新聞務實中。而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與掌握實踐能力之間正是體現由知識向經驗的轉換,這一轉換過程的完成,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層次息息相關。因此,高等院校對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行時代性的反思與創新。本文以當前高校新聞學專業課堂實踐教學的現狀為研究切入點,結合鞍山師范學院新聞學專業的課堂實踐,旨在提出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創新性思維。
(一)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創新性思維難度加大,與媒體的訴求不一致
從目前鞍山師范學院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來看,新聞學專業課堂實踐教學的創新難度較大,人才的培養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訴求差異性較大。該院對新聞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循序漸進性、理論與實踐訓練的交替性、講授與接受的往復性等特質,而新聞傳媒的崗位需求則具有實踐針對性,要求有培養周期短、立竿見影的成效。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必然造成數量龐大的學生無法通過學校與新聞傳媒之間的關聯實現由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換,多數學生只能在畢業實習的階段利用各種手段去謀求一個實習崗位。可見,高等院校的新聞學專業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考慮與媒體的需求目標相一致。
(二)課堂實踐教學與新聞業界的傳播生態嚴重脫節,學生實踐機會嚴重缺失
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所搭建的實踐平臺大多選擇與當地媒體進行合作。高校定期將極少部分的學生輸送到媒體進行實踐訓練,而絕大多數學生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相比之下,有些媒體的實習基地有名無實,其名義影響力大大超過開展實踐教學的實際效用。其實,目前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除了安排學生進行畢業實習以外,課堂教學的課程設置中也包含有實踐學時的專業課。因此,專任教師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知識的講授外,應同時結合每項具體教學內容的實踐要求,指導學生利用學校新聞實驗室或演播室完成實踐操作,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以使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仿真的鍛煉,一定程度上緩解與媒體需求相脫節的矛盾。但是,課堂實踐設備等硬件的完善是實驗室和演播室建立的必要保證,這個問題在許多高校的新聞學專業還未能實現,這也成為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課堂教學發展的障礙因素之一。
鞍山師范學院設立新聞學與網絡傳播兩個專業,從課程設置上看,在專業必修課中,有實踐學時的課程門數占新聞學專業必修課總數的60%以上。學生平時的實踐訓練機會幾乎完全來自校園媒體,但這只是其中的少部分人。而對于實踐課堂,尤其是涉及廣播電視內容的知識,專任教師也只能在沒有完善的硬件條件下以講授的方式進行,因此,學生完成的實踐作業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新聞理念不強、業務技能不足,新聞作品往往達不到要求。另外,就網絡傳播專業的人才培養而言,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與新媒體的發展銜接明顯不足,學生對于網絡傳播的業務素養比較缺乏。例如,一些學生在網絡媒體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對于網絡新聞采寫的能力還停留在復制、粘貼的層面。因此,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要真正具有指導意義就必須實現理論教學與當下的媒介現實相結合。
(三)新聞學專任教師的全媒體業務技能缺失
鞍山師范學院新聞學傳播專任教師共9名,只有其中1名教師來自地方媒體,有一定的媒體從業經驗,其余專任教師的成長經歷均是從求學的高校直接來到新聞專業
任教,雖然學歷都已達到碩士或博士,在學習生涯中有過實踐訓練,但往往缺乏媒體一線的實踐經驗。因此,在給學生進行課堂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理論化傾向,對實際的業務指導存在較大的障礙,這必定影響課堂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對新聞學專任教師的業務培養也是提升課堂實踐教學的重要方面。
(一)補充資源,拓展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維度
借助于外力,能夠有效補充本校教師資源匱乏的劣勢,同時也能拓展學生提升媒體生態的視野與維度。比如,廣州大學新聞學院制訂出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培養學生電視業務的實際技能。其特色是,學生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學期,課程的定制和我國的臺灣淡江大學合作,共定制其四門課程,具體有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與節目創新、新媒體視頻傳播、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以及全媒體記者實務,針對課程內容,安排學生在我國臺灣的各類媒體中進行至少一個月的業務實踐。對于實踐課堂作業,學生可以選擇在學校的演播室與編輯室完成,同時完成的制作可以通過校園電視臺進行播出。
學生從媒體實踐中可以獲取大量的經驗,能順利地轉化到真正的媒體工作中去。由此可見,明確人才培養的定位,真正拉近課堂實踐教學生態和就業生態的距離是新聞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
(二)搭建日常的、可控的分散實踐平臺,實現實踐教學的模式創新
對于新聞學實踐教學而言,畢業實習固然給學生提供深入媒體一線實踐的機會,但實習進度的把握和具體業務性的指導均掌握在媒體的手里,而媒體并不是實踐教學的主要承擔者,具體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都由部門指派,有時甚至根本沒有安排指導教師,學生的實踐內容就是按照當日媒體的工作需要臨時安排,在學生完成采寫任務的工作后,通常由其指導教師快速修改,并未對學生進行真正的業務指導。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業務經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身領悟而獲取的。在此情況下,高校作為學生業務技能獲取的主要承擔者,有責任將可控的實踐教學分散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通過具體相關課程與學科的實踐學時實現業務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實踐能力的積累移植到日常的課堂實踐教學中。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可以指令具體的業務輔助教師,同時制定相應的制度,以保證學生獲取經驗的有效性。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做法。《新看點》欄目是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與云南電視臺聯合制作的早間節目,每日清晨在云南衛視播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師生獨立承擔制作北京演播室錄制的板塊,這是國內新聞院系獨立承制日播電視新聞節目的首例日播節目。
可見,高校若能尋找到自制新聞產品的出路,自然就可以盤活高校的人力、技術資源,充分實現課堂實踐教學的創新。
(三)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硬件系統的改革與完善
全媒體戰略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的關鍵依賴于教學硬件系統的改革與完善,這也是新聞學實踐教學改革中的一項基礎性任務。因此,建立全媒體實驗實訓教學平臺成為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聞學實踐教學應嘗試動態化的媒體實踐教學思路,搭建成具有較高水平的、開放性的媒體實驗中心。具體而言,可以從三方面著手實現:其一,整合傳統新聞學教學模式,根據媒介生態,搭建全媒體實驗室;其二,做好預算,努力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其三,可以分步驟對新聞學實踐教學進行建造。
(四)加強新聞學專任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
在全媒體戰略背景下,新聞媒體與電信業、IT業等行業實現融合,這就必然要求新聞學專業師資隊伍具有雙重性,從研究型大學畢業的高學歷人才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媒體需要,因此,要提升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質量必定要注意挖掘來自高校與新聞媒體的兼職教師所組成的教師資源。此外,對于任職的新聞學專任教師,學院也要鼓勵其到一流媒體進行高質量的培訓,使其業務素養在實踐環境下有效提升,并使教師將前沿的技術理念滲透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對于這項制度,在新聞院系可以制定相應的規劃,并納入常態化的教學管理當中。
綜上所述,高校的新聞學專業應根據自身定位,運用動態的視角,明確實踐教學的目標,借鑒其他新聞院系的有益做法,探索出適合本校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創新型方法。(本文系2013年鞍山師范學院教改專項“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2014年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新聞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