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鳳凰燈舞的演變與傳承
王萍,楊明發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及實地調查法,闡述了鳳凰燈舞的概念、地位、表演道具及表演項目,探討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鄖陽鳳凰燈舞的起源及演變歷史,厘清其發展優勢,分析其發展困境,尋找其傳承途徑,以期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及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鳳凰燈舞;演變;傳承
[中圖分類號]G853/857
[收稿日期]2015-03-29
[基金項目]西華師范大學科研啟動
[作者簡介]王 萍(1990-),女,湖北鄖陽人,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經過代代人的傳承與創新,才未湮沒于歷史發展的長河。據文獻和訪談了解,鄖陽鳳凰燈舞于2006年開始申請國家非物質保護遺產,在鄖陽人的努力及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被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推薦名單。鄖陽文化館負責人在采訪時說,申遺前共有6支表演團隊;申遺后,全縣設有20個特色村,現有20多支隊伍。申遺后鄖陽鳳凰燈舞的發展看似不錯,但熱潮過后又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深思。本文通過探討鄖陽鳳凰燈舞的起源及發展史,試圖為其后續發展尋找路徑,同時也為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提供一些傳承經驗。
鄖陽是湖北省十堰市鄖縣的舊稱。燈舞是以燈為道具的民間舞蹈的統稱。鳳凰燈舞即起源于鄖縣,多在元宵節和重要慶典中以鳳凰燈為道具進行表演。鄖陽鳳凰燈舞有重要的文藝價值,是湖北省第一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1]。
鳳凰燈舞表演的道具主要有鳳凰燈、花燈、喬火及“鳳凰點子”(富有戲曲和鄂西北地域特色的樂曲)。鄖陽鳳凰燈舞研究專家魯傳太講,鳳凰燈骨架由竹篾扎成,通常用鐵絲固定,用皮紙、紗布、細布、彩紙和上光色紙裱糊粘貼, 按頭、頸、身、翅、尾、腿六個部位分別制成后再組合連接。一只鳳若鳳頸平伸,從頭至尾長約8米, 兩翼展開約2米寬。表演時用 2米長的竹竿操縱鳳頭,帶動鳳頸自由轉向; 鳳身下有操縱繩,可扯動雙翅和鳳尾緩緩閃動[2]。單支鄖陽鳳凰燈舞表演時,有兩壯男舞鳳凰燈,一頭一尾,要求身心完全入鳳舞的角色;有6位女性掌花燈,號稱“花仙子”,必備一盞牡丹花燈和一盞太陽燈,其余花燈與之不同。所有花燈伴隨著特有的“鳳凰點子”舞動。在高潮部分撒喬火,以調動氣氛。
[通訊作者]楊明發(1977-),男,山東日照人,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體育理論、學校體育研究。
傳統的鳳凰燈舞曲目有《丹鳳朝陽》《鳳凰戲牡丹》《雙鳳朝陽》《鸞鳳和鳴》等,其中最為流行的是《丹鳳朝陽》。傳統的鳳凰燈舞的表演過程為:出巢—游園—尋花—戲牡丹—擦癢—鵮翅—理羽—打盹—撲翅—朝陽。
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中華四大吉祥物之一,代表著高雅、吉祥、安寧及永生。鳳凰也是楚人的祖先及圖騰象征,自古就有“楚人崇鳳”之傳說。然而鳳凰燈舞的起源據口傳卻是在清光緒年間,當時慈禧改“龍上鳳下”的造型為“鳳上龍下”。鄖陽士人王明德家中每年元宵常掛鳳凰燈,看到人們舞龍舞獅,便提議藝人們創新鳳凰燈。藝人認為言之有理,便把他家的鳳凰燈放大尺寸,玩起了鳳凰燈,于是產生了鳳凰燈舞。
鳳凰燈舞經過藝人和文人代代加工流傳,并參考圖畫、傳說、戲曲等,其音樂、道具、動作越來越精細絕美。事物的發展規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曲折前進的,須做到傳承與創新結合。
2.2.1定形期
光緒九年(1883),著名藝人王春堂(1886-1956)口傳鳳凰燈的起源,鳳凰燈舞隨之產生。伴隨著鳳凰燈舞的傳承,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藝人和樂班。畫家汪發臣、鼓師王春堂、樂師“黑樁”(別名)三位名家在反復觀摩家禽、飛鳥動作神情后, 使鳳凰燈舞定型至今。他們別出心裁地加長了“鳳頸”,使表演更加生靈活現, 并相應地設計了融民間性、戲曲性、古典性及宗教為一體的,以清雅伴奏為特點, 動與靜、情與態、舞與樂相互協調的“鳳凰點子”,使表演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2]。
2.2.2第一次“黃金”發展期
建國前后,鳳凰燈舞進入了“黃金”發展階段。人們只要一聽到樂聲,便循聲而去,簇擁而上,細心觀察,用心品味。在這樣的熏陶下,大量的鳳凰燈舞傳人涌現出來。1943年,鄖陽鳳凰燈舞表演隊伍首次走出十堰市,應邀到襄樊(今襄陽市)的老虎口表演,受到了熱情歡迎。1953年赴省會武漢參加全省民間藝術表演,獲得高度贊揚。1959年襄陽、鄖陽兩署合并時匯演,給襄陽人留下難忘記憶。
2.2.3低潮期
文革期間,一些老藝人備受摧殘,人們也不敢提及鳳凰燈舞了。雪上加霜的是修建丹江口大壩的移民搬遷,讓不少老藝人失散,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鄖陽鳳凰燈舞瀕臨失傳。
2.2.4復蘇重建期
文革后,為響應國家政策,鄖縣縣委、縣政府于 1982年春節前夕下發通知,要求縣里各單位在春節期間出1個節目,鳳凰燈舞被時任鄖縣構件廠廠長耿家喜重新組建起來。1982-1984年,鄖陽鳳凰燈舞開始向外傳播。1983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被列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鳳凰燈舞被選定為鄖陽區重點舞種。縣文化館開始對鳳凰燈舞的文化開展挖掘、搶救、整理、保護工作,并積累了 30 多萬字的文字資料。同年,鳳凰燈舞被攝入影片《武當》,首次上熒屏。1985年底到1986年6月,縣文化局、文化館領導組織民間老藝人、中青年傳人、文化館業務干部, 開展了五期《鳳凰燈》集訓, 記錄、拍攝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讓人們對鳳凰燈舞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1986年,進行創新,與豫劇結合,演出《臥龍拜鳳》,在鄂西北成為美談。1987年,開始撰寫《鳳凰燈》并報送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1988年,鳳凰燈舞被寫進《鄖縣資料卷》。1995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正式出版。
2.2.5創新期
1990 年至 1993 年, 鄖縣文化館對傳統的《丹鳳朝陽》進行了改編, 組織藝人自我創新。各種演出使鳳凰燈舞活躍于各種企、事業單位。此時民間表演與政府組織的示范性演出和諧共進, 把鳳凰燈舞的傳承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1991年,武當文化武術節開幕,首次將傳統的單鳳表演改為雙鳳,且與多只小鳳凰配合表演, 贏得了中外觀眾的喝彩。1992 年,鳳凰燈舞參加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從而步入現代廣場藝術的大雅之堂。1996 年初, 受邀參加廣東省中山市第九屆“慈善萬人行”活動。縣文化局為此成立了湖北省鄖陽鳳凰燈藝術團,按高標準新編《雙鳳朝陽》,獲5面錦旗榮歸故里。1996年底與湖北梨花村酒業集團合作, 成立了湖北梨花村酒業集團鳳凰燈藝術團。1997年,首次走進校園,參加市重點高中鄖陽中學建校 45 周年紀念慶典。1998 年 9 月, 省、市、縣三級電視臺聯合拍攝《鄖陽鳳凰燈》專題片。1999年,國慶50周年,參加市紀檢監察系統和十堰市電力系統職工運動會開幕式慶典。2000年,央視“農村文體巡訪”攝制組拍攝了8 分鐘的專題片《感受鳳凰燈》, 在央視農業頻道播出數次。
2.2.6衰退拯救期
鄖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1世紀初,隨著經濟全球化,外出務工浪潮掀起,大量的青年人到外地務工,使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者大量減少,出現了傳承者斷層的危機。2006年,縣文化館針對表演團體、表演人才、表演風格、樂曲特點、扎制工藝等狀況開展了相關學術研究,并建立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生態保護區,對6個表演團體、8名民間藝人及其他扎制骨干、表演骨干、吹打樂手、舞蹈編導進行重點保護。舉辦每年一度的以鄖陽鳳凰燈舞為主要內容的春節民間花燈大賽,建立年度鳳凰燈藝術節,以此促進其傳承和發展。自2014年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建立了20多個特色培訓村,選擇鄖陽科技中專作為培訓基地。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考察組認為鄖陽鳳凰燈舞在道具軋制、表演、培訓等各方面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目前,設有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中年扎制骨干、表演骨干、打樂手、編排導演、理論研究工作者,并以文化館為主要傳承示范基地。“鄖陽鳳凰燈舞”的演出形式由原來的一只鳳凰改為二只、四只以及多只小鳳烘托表演,“花仙子”人數增加,并編排出不同時限演出模式。這些傳承和創新方式使優秀的傳統民族體育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鳳凰燈舞傳承優勢主要有:一是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不僅楚人崇鳳,全國人都對鳳有著崇拜情結,鳳凰燈舞開展有良好的人文環境;二是區域位置好。鄖縣地處鄂、豫、陜三省交界處,楚風、豫劇、秦腔等多元文化在此匯聚,推動了本土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三是善于抓住國家良好的政策。鄖陽鳳凰燈舞能復蘇,除了靠自身努力外,更離不開對國家良好政策的把握,省縣領導們做了大量的扶持挖掘工作;四是做到傳承與創新結合,把本地文化與民族文化融合,本土發展與向外推廣配合。鳳凰燈舞的表演者、道具、音樂、形式、傳播都能體現出傳承與創新的高度結合。
鄖陽鳳凰燈舞雖然在道具軋制、表演、培訓等方面已形成較完備的體系,但在全球化、社會化大背景下,想要持續發展仍有不少困境。
其一,理論性及針對性發展現狀研究不足。在中國知網上以“鳳凰燈舞”為主題僅搜到25篇相關文獻,只有7篇與鳳凰燈舞相關,主要涉及概念界定、文化傳承及發展狀況。總體來說,研究成果單一,有深度的理論研究欠缺,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不足。因此,應當開放史料研究成果,強化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讓專有的理論研究人才繼續深造。
其二,傳承方式單一。除了申遺外還有制度文化、教育、大眾傳媒等傳承方式,但最長遠有效的是教育傳承。學校是體育的搖籃,是民族體育傳承最集中的地方。然而鳳凰燈舞與學校互動不足,據目前所知,僅鄖縣科技中專開設了鳳凰燈舞興趣班,演出的次數也極少。民族傳統項目應從娃娃抓起,文化館要加強與體育、教育部門的合作,爭取到各學校演出,培養學生興趣;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或是安排專門藝人進校園輔導,贈送學校道具。
其三,與旅游業合作不足。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業的合作是多方位的,互相促進的。旅游業在網絡、雜志、傳單等媒介上為傳統體育造勢,而傳統體育自身的文體魅力也會吸引更多的游客。除了在景區表演,也可以融入到景區餐營區,讓游客在候餐時享受視覺盛宴,甚至可以與游客互動。
其四,對外交流少。通過鳳凰燈舞的發展史可以看出,頻繁的對外演出才能促使其輝煌地發展。對外演出可以增強本地人民的自豪感,同時也更能引起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的重視。然而近些年在國內外的演出都較少。鳳凰舞造型優美,表達的是一種喜悅向上、祈福安康的情懷,通過大型會演,可以看出人們熱忱。
其五,資金監管與創收問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難題之一就是資金,鳳凰燈舞的發展也不例外。鳳凰燈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資金大部分來自國家扶持。對于國家的資金,必須要建立監管制度,保證發揮最大效用。
鳳凰燈舞是和諧社會的體現,是人們對幸福安康生活的表達,是楚文化中的奇葩,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有的體育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介紹了其概念及地位、道具及表演項目,對其演變歷史作了較詳細的描述,結合實況分析了其傳承優勢及困境,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希望鳳凰燈舞能更好地得到傳承與創新,舞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甘毅臻,陳勁松,周旭東.鄖陽鳳凰燈舞及其文化傳承[J].體育文化導刊,2008(7):44-45.
[2]魯傳太.鄖縣《鳳凰燈》擷粹[J].世紀行,2007(3):30-34.
[4]盧高峰,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現狀問題機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4):56-57.
[5]朱江,歐陽麗.拯救鄖陽鳳凰燈舞[J].名族大家庭,2006(2):9-11.
[6]糜若焉.龍鳳崇拜及其他——中國風俗文化之淺談[J].中文自學指導,2002(10):25-28.
[7]鄖縣的民間花燈舞蹈[EB/OL].(2010-10-13)[2015-05-01].http://www.shiyan.cc/news/5209.html.
[8]鄖縣文化體育旅游局.省文化廳赴鄖陽鳳凰燈舞傳承示范基地考察[EB/OL].(2011-11-04) [2015-05-01].http://sywt.shiyan.gov.cn/html/xw/whsy/201411045562.html.
[9]劉鳳虎.從文化學的視角談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J].體育與科學,2010,31(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