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李競平黎 昕
(1.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LI Zhimin1 LI Jingping1 LI Xin2
(1.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jian 350002;2.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01)
城鄉一體化視角下的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研究
李志民1李競平1黎昕2
(1.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農村社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大力推進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關系到農村的繁榮發展。當前,城鄉矛盾依然突出,城鄉文化發展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農村社區文化事業發展滯后、文化人才隊伍緊缺、文化建設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突出,制約了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繁榮。堅持城鄉一體化推進文化發展,把農村社區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建立有效的城鄉溝通互動機制,引導城市資源向農村社區的充分涌流,從文化設施、人才隊伍和運行機制三方面入手,能有效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健康、有序的推進。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村社區;文化建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村的穩定、和諧與發展,農村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心。2014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1]農村社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之所在,在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和繁榮農村社區文化,不僅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題中之義,而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要舉措。在當前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深入開展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了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障礙。由于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結構的制約,城鄉之間的發展很不均衡,城鄉文化差距過大,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城市地區,城鎮化進程面臨著尤為復雜和艱巨的任務。堅持城鄉一體化推進農村社區文化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根本途徑,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的內在要求和具體舉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農業文明古國,農村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大多數,農村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大部分。只有實現了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繁榮,才有可能完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既定目標,才可能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城鄉之間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嚴重束縛了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只有實現城鄉文化資源的自由流動,才可能切實保障農村社區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進而推進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化推進農村社區文化發展,是實現農村和城市兩者之間優勢互補的現實需要,也是發展農村文化的有效途徑。農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中華文化的根就在農村,其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在廣大農村社區傳承著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的燦爛豐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保存了華夏民族最獨特的文化資源。在日益現代化的今天,中國農村的傳統文化不僅界定了中西方之間的根本區別,而且也界定了農村社會和城市社會的區別。但當前農村社區的文化設施落后,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應不足,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而相對的,城市的文化設施先進,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的現代化氣息濃厚。把農村社區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統籌兼顧,深刻挖掘農村社區的文化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堅持城鄉一體化推進文化發展,充分借鑒城市文化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將城市的文化資源有效的引進農村,促進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加快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步伐,同時將農村文化所具有的特色注入城市,實現城鄉文化建設的雙贏,這無疑具有巨大的實踐價值。
在新的形勢下,腳踏實地、清醒認識當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所遇到的問題,是推動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抉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雖取得一些成就,但和城市的文化建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滿足現實需求還存在著距離。面對著文化作用日益凸顯、文化需求日益強烈的大背景下,實現文化強國重大戰略,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與發展仍然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農村社區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農村社區的文化事業發展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文化發展相對緩慢,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文化事業發展程度差距明顯,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需要的問題突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但仍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由于部分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觀念較落后,盲目追求文化設施的數量,與農民群眾需求的相脫節,許多鄉鎮文化站,特別是村級的文化活動室很少配備電腦、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相當多的文化站文化活動器材呈現出少、舊、破的現狀,不具備的文化服務條件的鄉鎮文化站存在著相當數量,使得許多文化設施未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作用,鄉村文明建設和發展缺少有效的載體。雖然農村地區文化設施的覆蓋率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建而不用”、“建而少用”的仍然現象嚴重,“農家書屋生存狀況堪憂,大多數大門緊閉無人問津,書屋建成,不見讀者,漂亮書屋,管理混亂”,[2]極大影響了農村社區文化設施的利用率,文化設施的服務功能有待進一步發揮。而且,據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國內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了52.1%,初中數量下降26.19%,[3]農村實行撤點并校的政策,使農村社區的教育問題顯得更為嚴峻,進一步加劇了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給之間的矛盾。
(二)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相對短缺
高素質人才是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雖然許多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強農村社區的人才隊伍建設,但當前,我國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總量不足,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一大桎梏,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任重而道遠。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的總量不足主要表現為文化人才流失嚴重、人口老齡化嚴重和年輕人缺少嚴重。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在市場經濟制度的影響下,許多在職文化工作者受到經濟理性的驅動,下海經商或者改行從事其他工作,造成文化人才的嚴重流失。又由于改革開放以后,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農村人口中的青壯年大部分外出經商或進城務工,農村社區留不住人才,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寨文化大量缺失,農村的文化活動也沒以前那么熱鬧。財政部在2013年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國24個省(區、市)80個行政村就我國行政村公共文化建設情況進行的專項調研中顯示:50%以上的村文化人才不足,沒有民間演出團體的占51.25%、沒有民間藝人的占60%、沒有文化(體育)輔導員和志愿者的分別占53.75%和66.25%,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知名民間藝人、文化(體育)志愿者和輔導員平均年齡均在40歲以上。[4]目前,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主要由老齡人才和低學歷人才為主,中年骨干和高學歷人才較少,不少地方文化業務人員青黃不接,甚至出現了人才的斷層。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的短缺,又進一步導致了農村社區文化活力不足,文化新意不夠,文化缺乏創新,極易造成社區文化供給不足,無法為社區文化發展的提供源源動力。
(三)社區文化體制機制建設不夠健全
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是制約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關鍵性問題,良好的體制機制不僅是把握文化建設規律的內在要求,而且能為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有利保障。但目前我國農村社區的文化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行政管理結構上,大部門地區的文化事業沒有形成統一管理,管理模式陳舊,行政管理的條塊分割嚴重,職責不清,管理分散、效率低下,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政府職能錯位、缺位的問題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管理結構和功能的重疊,弱化了文化管理的作用和職能,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嚴重浪費。以致出現了這樣的文化管理體制:“人們稱之為上面‘三國演義’,下面‘八國聯軍’。這種管理體制上下錯位,職責不分,往往政出多門,各行其是。有了利益,互相爭搶;出了問題,互相推諉扯皮,不利于文化事業的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5]一些地方的文化站甚至撤銷了編制,僅有站長1人,并且大多由鄉鎮的黨委委員兼任,已基本上無法開展工作。由于文化管理體制存在著諸多的不合理,其引發了許多矛盾和問題,對農村社區的文化建設形成了很大的阻力。同時,受到“自上而下”的權力機制的影響,村級組織容易成為鄉鎮政府的延伸機構,從而弱化了村級組織權威,使其組織動員的能力受到影響,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表達機制受阻,致使有關部門對農民的文化需求缺少正確認識和把握。
農村社區的文化建設,要加強城鄉之間文化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城鄉文化發展的互惠雙贏。在立足于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城鄉溝通互動機制,引導城市資源向農村社區的充分涌流,利用城市先進的科學技術等充分挖掘和弘揚農村社區文化資源,實現城鄉文化的一體化發展。從文化設施、人才隊伍和運行機制三方面入手,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健康、有序的推進,最終實現農村社區精神水平和物質水平同步提高。
(一)加強農村社區的文化設施建設
當前,農村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是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一項緊迫任務。加強農村社區的文化設施建設,首先,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文化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促進農村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的又快又好發展。政府是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主導者,肩負著時代鼓手、旗手的歷史使命。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應該在政府的主導下,堅持以縣、鄉為依托,以村為基點,以戶為對象,大力推進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建設,促進農村藝術表演、文化娛樂和體育運動等的發展,構建完善的文化設施網絡。其次,農村社區文化設施建設要在時代的要求下,對農村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因地制宜、順其自然,突出地方特色,綜合考慮科技知識的普及、文化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使文化設施建設朝著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方向進行,努力將文化設施建設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窗口,同時,又要從農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以便利農民群眾為內在要求,以服務農民群眾為根本出發點,合理選址、科學布局,增大文化設施的輻射范圍,在地廣人稀的地區甚至可以配備流動文化服務大蓬車和相關設備,以完善農村文化流動服務體系,從而形成符合實際、便捷實用、高效可持續的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再次,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作用。農民群眾是文化設施建設的主體,是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最主要力量,文化設施建設要充分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文化設施建設提供可靠地力量來源。
(二)加大社區人才隊伍的培育力度
要堅持優秀文化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資源開發并重的原則。人才隊伍建設,要朝著創新社區文化內容,豐富社區文化形式,加強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方向進行,努力提高農村社區文化的活力。第一,實施文化人才引進計劃,建立人才引進的 “綠色通道”。要鼓勵和引導高校優秀畢業生積極投身農村基層,充實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從事文化服務工作;要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如韓國,鼓勵和引導國內外優秀文化人才、相關專家到農村基層掛職鍛煉,或者通過兼職、定期服務、定點咨詢等方式為農村社區的文化建設出謀劃策、貢獻智慧、提供智力支持;要鼓勵和引導離退休教師、老干部、老同志回歸農村,充分利用他們的資源、發揮他們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農村社區的文化建設和發展,促進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繁榮。第二,實施文化人才培訓計劃。整合教育培訓資源,依托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重點建設一批人才培訓基地,拓寬文化培訓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文化培訓模式,擴大農村文化人才培訓的規模,擴增文化培訓的覆蓋面,構筑農村文化人才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的培訓網絡,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效果。第三,實施文化能人培育計劃。深刻找尋、挖掘農村的文化能人,加大文化能人的培育力度,支持他們的健康成長,努力打造文化能人品牌,成就一批扎根基層、深入基層、歸根基層的文化骨干隊伍,并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引、帶”作用,讓農村文化生根開花,促進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健全社區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
農村社區文化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建設要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就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健全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推動文化的共建共享。第一,要健全管理機制。加強文化領域的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班子的文化素質和領導能力,增強相關部門的責任意識,改變“政出多門”的現狀,轉變行政理念,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誠心換取人民的真心,改過去“以管理為主”的模式為“以服務為主”,以服務帶動管理,更多的將對農村文化的引領和教育寓于農民樂于接受的服務之中,提高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第二,要健全監督機制。要充分發揮各種監督形式的作用,建立一套考核評估機制,加強文化政策的貫徹、文化建設經費的使用、文化工作的績效等各方面各環節的監督和考核,充分保證文化相關政策的一以貫之,保證文化建設經費的合理高效使用,保證文化隊伍的量多質好,確保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長效推進。第三,要健全反饋機制。要讓農民群眾有表達文化渴求和維護文化權益的機會,真正反映出農民真實的文化需求,讓有關部門及時知曉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及時調整文化建設的項目和內容,使文化建設有的放矢,確實保障人們的文化權益,實現農村社區文化惠民項目和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第四,要健全供給機制。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合理配置社會文化資源,努力構建出一個完善的農村社區文化多元供給機制,形成多元互補、共建共享的農村社區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實現農村社區文化的繁榮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3-12-25(1).
[2]農家書屋生存狀況堪憂,大多數大門緊閉無人問津[N].光明日報:2014-02-27(1).
[3]農村小學10年內減少過半上學平均多走4公里[N].人民日報:2012-6-14(1).
[4]教科文司.我國行政村公共文化建設建議 [EB/OL].http:// jkw.mof.gov.cn/zhengwuxinxi/lilunyanjiu/201302/t20130220_ 734012.html,2013-03-08/2015-04-08.
[5]王能憲.文化建設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LI Zhimin1LI Jingping1LI Xin2
(1.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jian 350002;2.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01)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4-0044-04
收稿日期:2015-03-11
作者簡介:李志民(1989-),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農村社區文化。
通訊作者:黎昕(1957-),男,漢族,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社會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
Research on the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Abstract:Rural communities as the birthpla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Vigorously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related to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Bu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urban and rural contradictions are still prominent,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a big gap.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s lag,cultural talent shortage, culture build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so on,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rural communities.Adhere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the rural community and the city as a whole,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urban and rural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guided city resources to rural communities full play,promoting rural healthy construction,to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Key words: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rural communities;cultur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