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靜
摘要:在音舞教學中,可通過減低舞蹈動作的頻率,刪減復雜動作來降低舞蹈的難度,以確保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也只有這樣,老師才有可能帶領綜合能力較低的小學生去探索音舞、欣賞音舞,感受音舞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 ?音舞結合教學 ?探析
小學是學生系統接觸音樂和舞蹈的初始階段,小學音舞教學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學生今后的職業方向,也深刻影響著學生審美思維、藝術修養的發展趨勢。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認識水平較低、知識儲備有限,身心素質不高,在音舞學習過程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怎么降低困難的難度,減少學生學習的阻力將是本文論述的重點。筆者認為,音舞教學的趣味化、兒童化、游戲化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具體策略有:舞蹈編創進行趣味化處理、民族舞蹈進行兒童化處理、國標舞進行游戲化處理。
一、小學音樂音舞結合教學的策略
(一)舞蹈編創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不竭動力。舞蹈編創的趣味化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學習興趣的關鍵。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趣味為驅動力的教學方法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由被動學習、吸納式學習向主動學習、探索式學習轉變。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自制力、認識水平有限,如果在音舞結合教學中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那么他們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會快散失,而舞蹈是音舞結合教學的重點,所以舞蹈在編創的過程中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舞蹈編創的實踐中,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舞蹈動作盡可能地簡單有趣,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老師可引導學生對舞蹈進行即興編創,讓學生熟悉、感興趣動作和音樂融入到音舞結合教學中,在增加教學材料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舞蹈強調眼神與手勢的配合,而生活中的“摘果子”是眼神和手勢的完美組合,一個果子從發現到采摘下來經歷眼神的尋找、對比,然后伸手撥開枝葉,最后單手或雙手摘下。我們可據此對學生進行眼神與手勢的配合訓練,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舞蹈的魅力,避免單純舞蹈動作教學的枯燥感,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實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舞蹈動作,對動作和眼神的掌握更加準確??傊?,舞蹈的編創要具有趣味性,并在創設的生活場景進行音舞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在舞蹈上的天賦,實現教學目的。
(二)民族舞蹈兒童化
盡管漢民族不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我國其他民族卻有著優秀的音樂和舞蹈,他們共同構成了我國優秀的藝術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傣族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朝鮮族歌曲《桔梗謠》、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彝族樂曲《快樂的啰嗦》、土家族歌曲《乃喲乃》等,每一首歌曲對應一套民族舞蹈,雖然小學生很難分辨出每一套舞蹈或每一首歌曲的特點,但如果能對歌曲或舞蹈進行兒童話處理,相信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我國傳統的藝術文化,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舞蹈的特點。此外,各民族的舞蹈也是其歷史、文化的沉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借鑒價值,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可成為舞蹈編創的素材。民族舞蹈的兒童化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截取其中相對簡單且具有代表性的一段作為教學素材;二是對復雜的舞蹈動作進行簡化處理,也可在不破壞整體協調性的基礎上以重新編創的簡單動作代替原有的復雜動作;三是對舞蹈進行分段教學,直至學生學會整套民族舞蹈動作??傊?,要對民族舞蹈、民族音樂進行兒童話處理,使其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性,既要確保學生能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要注重不能讓學生被過于復雜舞蹈動動作打擊信心。
(三)國標舞蹈游戲化
在社會生活中,國標舞最為常見和普遍,是小學音樂音舞結合教學的重點。學習國標舞能提升交際能力,增強學生對儀容儀態的認識。不過,對于小學生而言,國標舞動作更適合成人,必須經過改良才能被學生更好地接受。在音舞教學中,通常會對國標舞進行游戲化處理,使其能適合學生進行學習,提升學習的游戲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游戲的趣味性,創造更多的學生合作機會。比如踢踏舞,其典型動作是踏步、踏點步、抬跳步等,集熱情、優雅、精致于一身,我們可根據踢踏舞的特點,把其典型動作編排成一個學生都喜歡的游戲性集體舞,讓學生在寓樂于學中掌握住踢踏舞的動作要領,把握住踢踏舞的精髓。比如集體舞《找朋友》、《校園多美好》,老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游戲規則,讓學生在游戲中記憶舞步和歌詞,實現音樂舞蹈的有機融合。
此外,老師也可以進行分組教學:首先把全體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確保各小組的實力均等。然后設定一個游戲規則,每小組學習一段國標舞,通過全體投票得分最多小組為優勝者。最后,老師對各小組的優劣進行點評,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對其不規范動作進行調整。在一些大型的音樂會中,也可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其中,給學生創設一個更大的舞臺,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認識到音樂和舞蹈的魅力。
二、結語
音樂是聽覺類藝術,舞蹈是視覺類藝術,兩者結合在一起往往能起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小學音樂教學的深度、廣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這種要求。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音舞結合教學能更好地處理聲與形具的關系,把音舞教學回歸到學生本身和音舞本身,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釋放音舞的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李洪玲.淺談音樂和舞蹈教學的融合[J].商情,2011,(02).
[2]洪燕.“歌表舞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樂理視唱課程改革探析[J].大眾文藝,2012,(09).
[3]黃敏青.小學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