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韓文偉++佟岳軍++陳彥國
摘 要:為了更好地開展《科技創新訓練》實踐課程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針對科技創新訓練課程的選修學生年級、專業和學習起點不同,該文探討和應用學科教學知識(PCK),確立了實踐教師的有效教學個人標準,通過圍繞課堂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決策”與“有效教學研究”兩大實踐活動,完善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用實例分析了應用PCK幫助教師認知有效教學個人標準和構建學科教學知識的方法,研究表明PCK能夠有效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決策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
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 PCK 教學決策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161-01
在教師培養史上有代表性的觀點可歸結為三個階段:學科知識階段、學科知識+教育知識階段及學科教學知識階段。為了更好地開展《科技創新訓練》實踐課程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并提升教學效果,課程組引入了學科教學知識PCK概念,該文主要探討《科技創新訓練》課程中應用PCK理論獲得的一些啟示和經驗。
1 學科教學知識(PCK)的涵義
1986年由舒爾曼率先提出后經過諸多學者拓展的PCK開創了教師知識基礎的新應用,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是指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和教育情境知識的融合,是教師在教學時充分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采用學生容易學習的表征方式和教學策略,將教材內容轉化為符合學生能力學習的素材,最終實現課程訓練的教學目標。PCK是在所有知識相融合、合成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又不同于原來的知識成分,它與教育知識的區別在于更關注具體情境中的學科內容;它與學科知識的區別在于是為了更有效地傳授一門學科所必須擁有的知識,而不是知識本身。
PCK由學科內容和教學方法組合而成,以理解特定問題,透過適當的組合方式呈現給學生,它被認為是教師教學專業素養的展現。其主要研究目的是讓授課教師知曉如何將自己了解的知識轉變成學生明白的知識,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能力與興趣,將特定的主題加以組織、表征及調整后合理地開展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2 實踐課程教師有效教學個人標準
舒爾曼認為PCK是一種實用性知識,它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直面學生教學如何建構和呈現學科內容的知識;二是有關學生在學習具體的內容時可能擁有的共同的概念、誤解和困難的知識;三是在具體教學情況下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具體教學策略。研究PCK作為一種實踐教師特有的知識,可以將PCK看作是實踐教師所擁有的、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以一種對個人來說有意義的方式理解學科內容。它是一種有關如何組織、呈現具體內容和問題,并使之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的理解,其中包括最有用的呈現課程知識的形式、最有力的對比、圖表、例證、結果和證明等。換句話說,PCK就是呈現學科知識并對其進行公式化陳述,以使其他人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
PCK實質上是一種教學策略與方法,目的在使學科內容易于被學生了解課程內容且能夠引起其興趣。教師有效教學個人標準的建構對教師職業發展十分重要,只有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才能逐步積累教學經驗,總結選課學生特點,實踐教師才能更好地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評價和解釋自己的教學,促進實踐教師的個體教學經驗積累和發展。PCK是教師所特有的、作為其專業基礎的知識,PCK是一種教師個人的“行動中知識”,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促進學生有效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智慧。教師有效教學個人標準實際上是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一種具體表現。作為教師的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知識的一種高度融合,PCK是教師在《科技創新訓練》課堂環境中對學生所需訓練知識的一種創造,是教師在選擇和創造的課堂決策過程中,教師通過課堂語言表達出對復雜課堂環境因素及其關系的個人理解。教師不但需要根據已有的學科教學知識、經驗和關于有效教學的原則、信念去創造教學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決策,還需要根據這些知識、經驗和關于有效教學的個人標準來評價和解釋教學,以便歸納出有效的本質、過程和特點,為課堂教學決策提供更多依據。
教師有效教學個人標準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只有深刻理解學科知識的邏輯,把它們融合在自己的教學中,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科知識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學生只有在有內在邏輯的內容中發現才有意義,符合學生認識邏輯的教學才易懂、易學,即學生能夠真正了解所學的內容,把學習到的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可能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教學設計的核心是把學科邏輯心理學化,實踐教師只有通過長期積累,學生的課堂理解力才能獲得顯著提升。
3 教師PCK生成和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過程
PCK是對于一群特定的選課學生,為了達到傳授實踐課程中的某一特定學科內容、概念和技巧所使用的有效教學研究,它是研究如何選擇、批判、接受和使用活動教材和資源以便更好地教授該課程。教導一群不同年級的學生時,需要注重學科領域中的概念范圍及先后順序,了解學生在學習實踐課程中的某一學科知識時所已具備的知識、技巧、能力和興趣。對于特定的年級及專業的選課學生,如何使用最適當的方式呈現學科內容,是需要實踐教師長期學習和積累的一個不斷構建過程。
教師的經歷、歷練是其成長的重要尺度,它包括教師的學習經歷、課堂教學實踐、同事觀摩交流,督導專家聽課,自主理論學習等。PCK建構過程不是勻速的,在教師教學生涯中發生的一些關鍵事件,出現的一些關鍵人物,能給教師帶來頓悟機會,從而有效促進其PCK應用的跨越式發展。教師的反思是其成長又一重要尺度,能有效地促進教師PCK的擴展。教師只有注意教學反思才能有效地積累和積淀教學經驗,促進PCK的建構。教師的態度也是其成長的重要尺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態度也是一種知識和智慧,是教師在德性視野下對教學的體認,PCK應該涵蓋道德態度這一標尺,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態度往往對教師知識建構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創新訓練》教師建構個人學科教學知識的基本途徑,可通過圍繞課堂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決策”與“有效教學研究”兩大實踐活動而展開。應用PCK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對《科技創新訓練》課程更深入的理解,對提升教學效果和吸引學生課堂興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小菊,王祖浩.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8):68-79.
[2] 解書,馬云鵬,李秀玲.國外學科教學知識內涵研究的分析與思考[J].外國教育研究,2013(6):59-68.
[3] 孫自揮.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國內研究現狀、反思與展望[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2):13-17.
[4] 李偉勝.學科教學知識(PCK)的核心內涵辨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6-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