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明芝
【摘 要】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存在諸多誤區,其中最突出的是模式化教學。要想打破這種局面,使作文教學不流于形式,從而取得實際效果,必須重視作文教學中的“背景”啟發,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背景”來習作,使更多的學生寫出有個性的文章。
【關鍵詞】作文教學 ? ?模式化 ? ?“背景”啟發
當前,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且波及整個教育領域。這是總結經驗,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途徑。然而,就中國目前的教育形勢而言,對我們過去所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反思,是呼吁改革的最根本原因。中學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更應該值得我們反思。語文不僅是各科之母,而且承擔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而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又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是否成功。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存在諸多誤區,其中最突出的是模式化教學。要想打破這種局面,使作文教學不流于形式,從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必須重視作文教學中的“背景”啟發,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背景”來習作,使更多的學生寫出有個性的好文章。
一、關于“背景”
本文所討論的“背景”,是指產生優秀文學作品的條件,包括人的條件和環境條件。人的條件指作家,沒有作家,就無所謂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先秦時代的大多數文學作品都是集體創作,有的雖是個人創作,但由于時代久遠,也難以考定作者,如《詩經》。此時,人的因素對創作的影響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屈原之后,個人創作明顯增加,人的因素逐步引起文論家們的重視。到了魏代曹丕的《典論·論文》,對文章作者的論述開始深入,西晉陸機的《文賦》一出,標志著對作家創作構思的專門討論的開始。環境條件不僅包括自然條件,而且包括社會條件。像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等,不僅描述了復雜的社會環境,而且刻畫了豐富的自然景觀。
在中國文論史上,對“背景”的重視首推戰國時的孟子。孟子提出“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觀點,對中國的文藝理論界影響深遠。然而,由于后人對這個觀點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常常產生誤解。要準確理解孟子的理論,必須結合句子的“背景”。先秦的禮樂文化,主要是通過《詩經》得以傳承的,所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這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兒子伯魚時說的話,認為不學習《詩經》就不會說話。可見,《詩經》在當時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問題也就在這里:人們在生活中賦引《詩經》時,往往斷章取義,為我所用,忽略了《詩經》的“背景”,使《詩經》失去原本的意思。
針對這一現象,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這句話之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話,主要圍繞交朋友這一主題展開論述,所引句子是總結性的話。孟子講的是要與人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其品性。讀古人的作品,是想和古人交朋友,所以要追溯歷史,了解其為人,討論其所處的時代,以便了解其品性。
孟子又曰:“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引文的上下文還有很長的論述,中心主題是要求讀者在欣賞作品時,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要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
如果把以上兩段引文結合起來理解,那么,孟子要表達的意思就非常明確了。他無非要告訴我們,作品的本意是關鍵,而要透徹理解作品的本意,必須了解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品性又與一定的環境有關,因此,“背景”對正確理解文學作品關系重大。人們之所以對《詩經》有各種不同的理解,甚至大肆附會政治,就是因為在脫離“背景”的情況下進行解讀。
然而,要把“背景”意識貫穿到具體作文教學實踐中,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當前的作文教學在“背景”啟發上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背景”只是一種擺設或敷衍,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對作品本身的解讀上。
二、讀文教學與“背景”啟發
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踐行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我們把大量精力放在朗讀背誦、煉字造句、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段落安排、中心思想等的訓練上。這種模式化教學的結果是,好作品還是好作品,而且越好的作品,離學生的自身實際越遠。在這里,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沒有讓學生領悟到“背景”的重要。
因此,在讀文教學活動中,要啟發學生去領悟,是什么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出如此好的作品,為什么?一句話,“背景”啟發重在剖析好作品的由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首先,在讀文教學活動中,“背景”分析要細化。在現行的讀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都習慣性地對文章的作者和時代背景做簡單介紹,然后對文本進行分析。上文已經談到,這種做法弊病很大,只是把“背景”當作一種擺設或敷衍。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文本分析就脫離了具體的環境。例如,我們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時候,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文本本身:題目如何起得好,開頭如何的簡潔引人,結尾又如何的照應開頭,結構上的四次流淚、四次背影又是如何的安排巧妙等等。這些分析當然很重要,但是應該在具體的“背景”下做分析。如果要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這篇文章的感召力,就應該在“背景”的細化上做文章。例如,朱自清寫這篇文章時的生存狀態如何,他過去的人生經歷怎樣,他父親的人生經歷怎樣,在家里,父子關系如何,父親回家奔喪時家庭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等等,這些都是促使作者創作此文的催化劑,至于他的創作天賦,那是另當別論了。經過如此細致地分析,學生對文章的感情基調體味就會更加深刻。如果我們不能如此細致地分析文章的“背景”,那么,同樣是朱自清先生,對他的《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調的反差又難以把握。
在讀文教學課堂上,我們不僅要對文章“背景”做細化分析,而且要結合具體的文本,循環交錯的加以提示強調。關于這一點,我們過去的讀文教學,也許很少注意到。有的時候,盡管我們在分析文本之前,確實花了一些時間對文章“背景”做了分析,但在分析文本的時候,又往往沒能結合“背景”,以致“背景”與文本分離,從而難以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都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是建立在具體的環境基礎上的。所以,在對文章“背景”做細致分析之后,還要在文本分析中不斷地循環強調,交錯啟發,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在分析魯迅把藤野的畫像掛在書房墻壁這一細節時,很有必要啟發學生回到當初魯迅出國求醫時的具體情形,以感受魯迅棄醫從文時的復雜矛盾心理和他對藤野的感激之情。否則,學生很難感受到魯迅這一行為的偉大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