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紅
【摘 要】應用題的內容來自于生活,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個別教師埋怨學生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不強,常常苦于不知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題意,遇到一些數學術語時總是比較含糊地給學生解釋。這樣,就造成學生們難以理解題意,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時不會類推進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正確地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樣既可讓學生學得輕松、解得容易,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解題能力 ? ?拓展解題思維 ? ? 拓寬思維廣度 ?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應用題的內容來自于生活,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個別教師埋怨學生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不強,常常苦于不知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題意,遇到一些數學術語時總是比較含糊地給學生解釋。這樣,就造成學生們難以理解題意,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時不會類推進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正確地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樣既可讓學生學得輕松、解得容易,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中,我探索出小學應用題教學,愿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審題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有的學生之所以做錯,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讀題時走馬觀花,沒有讀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它要求講究一定的方式,一般來講要讀三遍:第一遍初讀,對題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應逐字逐句地讀,重點理解每個詞、術語的實際含義;第三遍連貫起來讀,重點掌握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應用題是有情節、有具體內容和問題的,所以首先要加強學生“說”的培養,理解題意。有些應用題的敘述較為抽象、冗長,可引導學生將題目的敘述進行簡化,抓住主要矛盾,說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其次要加強關鍵詞句的觀察,理解題意。有時候僅一字之差,題目的數量關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異。
二、析題
這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一步。培養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有人曾做過研究,顯示出這樣的結論:學習困難的兒童解應用題的困難并不主要表現在解題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設認知活動的差別。與優秀生相比,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對題目中隱含條件和中間狀態的分析。這說明兩組學生在分析階段所分析的內容有著本質區別。解決應用題關鍵在于發現解法,就是在“問題—條件”之間找出某種聯系和關系,通過分析題意,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實物演示、學具操作、畫線段圖或示意圖等輔助手段,使數量關系更直觀地顯示出來,減緩思維坡度。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綜合法。即從最后問題想起:“要求出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哪兩個條件?”通過一步步的逆推分析,把未知量變成兩個已知量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即通過已知量之間的某種運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第三,在學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礎上,逐步減縮思維過程,要求學生直接說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橋梁,同時逐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數量關系,拓展解題思維,拓寬思維廣度。學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的經歷和思維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思維現實化。只要是上數學的老師,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掌握數學知識時,往往感到困難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缺乏思維活動的自覺性與周密性。
三、解題
有些學生解題困難是由于沒有恰當的解題策略所致,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研究,善于歸納針對不同題型的解題策略,并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地引導、點撥。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與思路是否一致,數據是否抄錯,算式有無利于簡算的特點;算要按照四則運算的順序進行,鍛煉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檢查結果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題意、符合常理。在有條理的計算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靈活性。
四、論題
有些題目較為復雜,若按常規方法來思考根本無從下手,往往會不知不覺地陷入“死胡同”。對于這樣的題目,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思維方向轉換一下,從全局出發,從整體上把握,全面觀察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解題的效果就特別好。讓學生學會論題,把思維訓練推向新的境界。這部分訓練包括:較完整、條理地敘述分析過程;計算時敘述每步的意義;變換題目的敘述方法;改變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并做出相應解答;把問題與算式搭配起來;根據算式補充相應的條件或問題;判斷多余條件;補充條件或問題并做出相應解答。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觀念的現代化,尤其是教育價值觀的現代化,應用題教學不僅是使學生掌握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學會分析教量關系并進行形式解答,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就應該突破原有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始終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于學生的求知欲。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解題,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有較大幫助,才能更好地為中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