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錕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一個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小組合作學習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想很好地、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積極引導學生吸收、內化。
【關鍵詞】思想品德 ? ?小組合作 ? ?問題 ? ?方法
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關于小組合作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經過多年的實踐,我想就小組合作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一個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精誠的合作會使我們分享到成功的喜悅,互助互惠能讓我們取得更大的勝利。因此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應該學會怎樣合作。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教師更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另外在教學設備比較落后的農村中學,老師的教具只有一塊黑板、一根粉筆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我在經過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大量的聽課中發現,要想很好地、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存在下面幾種問題:
1.有些公開課、賽課的合作小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為應付而臨時湊合的。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小組內部成員間根本沒有合作的心理意向,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雖然課堂上顯得氣氛很活躍,實際上沒有什么效果,也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2.不是全體成員都積極參與,不均衡,表現在有些課堂上仍是少數人學習多數人游離。小組合作學習時,成了學優生發揮自身才能的舞臺,而相對而言的學困生則往往被忽視,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只看到所謂的學優生頻頻發言,其他人則成為“多余人”,坐在那里靜聽,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也使得學困生因此更加厭學。
3.有的小組合作存在管理混亂、職責不清現象,沒有負責人,沒有記錄員,沒有發言人。合作之前老師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缺乏必要的前提準備就匆忙展開討論,隨心所欲,導致小組合作次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但是沒有中心,白白浪費時間。
4.有的小組活動重形式,缺乏實質性合作。作為今年城區優質課的評委之一,我發現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不顧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問題都拿來小組合作,導致問題過于簡單,缺乏討論、研究、交流的價值。小組合作只是作為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在合作時無所事事,浪費課堂時間等等。
我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因為老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表面化、形式化。在積極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之時,我們還應該好好探究合作小組的有效做法。
三、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
1.平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不斷豐富合作學習的內容。不但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還經常利用一些活動,如指導組長檢查當天組員背書的情況;小組成員互改當天作業;每周搞一次小組比賽活動,比如說,美德成語接龍比賽、法律知識小組競賽、模擬小法庭、小組辯論對抗賽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使每個學生對小組合作的認識趨于一致,興趣激增,為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合作意識。
2.優化組合合作小組,明確每個成員的責任。組合好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老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心理素質、個性特征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為六人一小組。這樣,能縮小組際差別,有利于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從而真正體驗在合作的基礎上的公平競爭。除了小組長,組內還可以設記錄員、發言人、資料收集員,這些身份可以在組內輪換。
3.練習中提高效率。“精講多練”一直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實現的教學形式。合作學習中,我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重、難點,結合班級學生實際,創設情景,設計能激發學生探索意識的思考題、討論題,提高同伴間合作的效率。比如在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課的時候,我在學生自行預習的時候給出幾個合作思考的問題:對比四大文明古國的不同?結合歷史課本和提供的時政熱點材料,討論中華文化有什么影響?作為青少年,我們又該怎么樣傳承中華文化?
4.小組合作中要注意的幾個點:老師要教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比如合作前怎樣思考和整理思路,別人發言時要認真聽,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等;小組討論中的思考題要具有層次性、整體性、可操作性與思考性,能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足夠的討論時間,討論中老師可適時參加,輔導部分有困難的學習小組。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習方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要通過不斷地指導、長期的熏陶,積極引導學生吸收、內化。老師之間也應該經常地開展小組合作式的學術探討,不斷反思、改進,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適應新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定仁,徐繼存主編.課程論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陳旭遠主編.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王策三.教學論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4]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