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
【摘要】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就小學語文教學也同樣如此。假如“開頭”能做好的話,后面的征程就會一道坦途,困難也會迎刃而解,這就凸顯了“導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如何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中來,本文主要從小學語文教學入手,闡述、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導入技巧”的重要性及導入時的注意點,以期與各位同仁共同提高、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入技巧;重要性;注意點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就其學科知識特點而言就存在著枯燥性、乏味性,所以,與其他學科比較,語文教學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就會顯得特別重要,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對語文課的學習接觸時間不長,可以說興趣的作用不是太大,那么,這時候在語文教學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學習的積極性了。如果能有巧妙地課前導入,就會大大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所以,語文課的導入技巧非常重要。
好的導語就像是磁鐵,能從根本上把學生的精力這塊“磁鐵”牢牢地吸引住,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跟著老師的引導,去學習知識,甚至主動探索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課前導入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怎樣導入才能成功收到良好效果呢?下面結合本人日常教學實踐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導入要“正中要害”,體現一“準”字
所謂“正中要害”就是導入要“精”“準”,教師要準確把握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用精準的導入語一刀見血地把新授內容引出,所以說課前導入要有方向性,要切中學生的命脈,方能易于取勝。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授《神奇的克隆》時,教師先講述小學生們都非常喜歡的《西游記》中孫悟空,他可以拔一把毫毛吹口仙氣就能變成一群孫悟空的神話,神話中的故事情節有些是不現實的,但是,現如今真的可以復制一模一樣的另外一個你,甚至更多的你。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神奇的克隆”技術。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帶著疑問,學生迫不及待地走進了課本,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二、導入要“推陳出新”,體現一“新”字
每個人都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處在人生最初的學習階段,對每一項新事物都充滿著好奇。所以,教師要是能夠經常變換導入方式,就會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假如教師再把設問、音樂、猜謎語、音視頻等形式融入課前導入中,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教授《美麗的丹頂鶴》一文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先讓學生邊聽《一個真實的故事—丹頂鶴》這首優美的歌曲,邊觀看丹頂鶴故事的視頻。先讓學生對丹頂鶴有一個宏觀的了解,讓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學生)提前對丹頂鶴的模樣、生活習性等初步了解,讓學生對丹頂鶴這一動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再進行課文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導入要“引人入勝”,凸顯一“情”字
每位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其內心也有著豐富而不盡相同的想象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來設計課前導入語??梢凿秩?、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想象力,跟隨教師一起創設學生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想象,學生就會順其自然地融入所授內容當中來,并且還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授《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先讓學生想象“天堂”的美麗,讓學生想象自己心目中認為最美的天堂。之后教師再介紹天堂對于我們是不是非常美好,因為是讓每個學生自己去想象天堂的情景,學生的回答肯定是“肯定的”。同學們有了自己想象的天堂,那么你知道音樂的天堂在哪里么?這樣就順勢并成功的將課文導入了。
四、導入要“因人制宜”,注重一“適”字
課前導入一定要考慮你的教授對象—學生的年齡因素。不同年齡的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觀察角度以及注重點都會不同,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前導入時一定要“因人制宜”,只有抓住小學生該年齡段的心理,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入的效果才會更好。
比如:一位老師在教授《最后的姿勢》一文時,就很好地抓住小學生純潔、富有同情心的心理以及小學生對父母強烈的依賴性等特點,讓學生把那位平凡而偉大的老師比作自己的母親,那位老師為了救護自己孩子般的學生,在地震的那一瞬間將動作定格在一生最后的姿勢。這樣的課前導入就適合學生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就做到了“因人制宜”。
小學語文課前導入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很多,但是,只要我們能把握好課前導入切入“準”、形式“新”、創設“情”、心理“適”,我們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引入所授課堂中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導入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小玲.教師如何做好課堂教學設計[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2]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3]于漪.給語文教學加點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張全祥.老師如何引領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06(4).
(編輯:王 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