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玉榮
【摘要】情商指的是人在情緒、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品質,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也應當充分發揮情商的價值。本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評語拉近師生的距離、幽默的教學方式和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等幾個方面對有效利用情商因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商因素;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A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扼要說明了興趣在學生的學習中多么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應從導入開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剛剛上課,學生的思維還處于抑制狀態,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通過組織有興趣的小游戲,講述生動的小故事,或以一個激起思維的問題等方法導入新課。這樣做,不僅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活躍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運用小組比賽激起學生的“斗志”;運用動手操作激起學生的表現欲;運用游戲引起學生主動參與,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利用評語拉近師生的距離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有著十幾年教學經歷的我,也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創造出理想的教學效果來。學生喜歡某一學科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喜歡那位老師有關。當學生喜歡那位老師時就喜歡上他所教的課,在課堂上就感到老師講授的內容生動有趣,以一種積極興奮的情感去學習,從而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反之,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懷著不安甚至對立的情緒上課,即使教學過程設計得再好,學生也很難參與進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而我是一個內向型的人,很少和學生一起玩啊、聊天呀。我和學生的交流大部分都寫在紙上,就是在作業和試卷上寫評語。比如學生得滿分了,寫上“祝賀你”“你真棒”“你真行”……學生做得不好時,寫上“加油哦”“下次一定要細心”“相信你下次會做好”……別看小小幾個字,它的作用一點兒也不小。我發現寫上評語后,學生的學習自覺多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與老師的距離也拉近了。
三、教學方式的幽默給課堂教學增光添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苯處熢谡n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風趣、巧妙的語言以及富有吸引力的表情和動作表達幽默感,既能引發學生健康的笑,又能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知識。“幽默”是一種潤滑劑,它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在最大限度有效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境界。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情商的調動,正如贊可夫所說:“好的課堂教學,要有幽默,要有笑
聲……”因此,教師的語言風趣一點,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再講,效果反而比嚴肅的說教要好。
四、用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的錯誤
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容,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我們所說的“寬容”,絕不是指教師對學生各種錯誤思想、行為的漠視、放縱,而是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感動并能夠自覺糾正自己的錯誤,其前提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其目的在于給學生以改正錯誤的機會。許多教師最頭痛的,莫過于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欠交作業。今天他說:“沒帶”;明天他說:“忘了”;后天他說:“忘記做哪里了”。如果學生沒做家庭作業,我便會利用課余時間,找他談心:“小×,昨天的家庭作業怎么沒做?是不會,還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家里有什么事情?還是……,你能告訴我嗎?”如果學生確實不會,我會耐心的教會他做,是其他原因,我也不會大發雷霆,我會說:“那你現在愿意用一點時間來彌補嗎?”時間一長,學生欠交的次數逐漸減少了,我想這便是“寬容”的效力。對待學生的優點,我們要用“放大鏡”;對待學生的缺點,要用“縮小鏡”,真正以寬容的態度處理學生的錯誤。有的錯誤,學生是會一犯再犯的;這是正常的,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教師要允許學生的錯誤出現反復。魏書生說:“學生反復100次,教師可以做101次轉化工作。”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边@句話道出了情商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睂W生無私地愛,是教育的魂!“您若變成孩子,便有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瞬間成為樂園?!痹谡n堂教學中利用情商因素促進課堂教學,說到底,其實還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無私的愛。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心中充滿愛,我們的教學課堂必定是學生的樂園!
參考文獻
[1]鐘鵬明.重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1(4).
[2]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1.
[3]李軍,陳士俊.注重教學環境因素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環境生態學”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4).
(編輯:陳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