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中


摘 要: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一種能夠讓全體學生全面動起來的教學方法,即初中思想品德“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法。教師選擇容易引發學生共鳴的教學點,讓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自助選擇,根據自助內容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合作整合,再通過小組展示出來,教師以點評激勵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法不僅是形式上的變動,更是知識上的創建和思想上深度思考提升,深受學生喜愛。
關鍵詞: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意愿,實現“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那么怎樣的課堂才能讓全體學生大范圍、多角度動起來?如何實踐才能還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從各方面表現和展示自己?我們能否真正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去激發學生的行動意愿,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方式?筆者用了多年時間探索“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法來實踐,并提出如下思考與建議。
一、“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內涵
“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是教師選擇一部分適合學生身心特點、能引起學生較多共鳴的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全面研讀教材內容基礎上,自助選擇內容,尋找同伴,組成合作小組。在合作小組中針對自助選擇的內容,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在領會知識點的基礎上,收集大量素材或創編全新內容,用自己獨特視角和個性化表達,通過各種形式展示學生整合后的知識內容,教師對每一組展示進行整體點評,激勵學生,并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和知識梳理。
“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以學生共鳴為前提,以學生自助選擇為起點,以小組合作討論為重點,以學生群體展示為核心,以教師多面激勵為精華。學生角色經歷為自學者——合作者——展示者——收獲者,體驗從做學生到做教師再回到做學生的角色轉變。
二、“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實踐操作
1.尋找觸動心靈的共鳴點——讓學生思維先飛起來
教師事先要尋找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知識難度較低、學生感悟較多并能使學生得到很多心靈共鳴點的教學內容作為“五步”教學課堂教學實踐內容,也是教師教學把握的起點。
新課標安排和教材設計貼近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很多教材內容都是學生心理遭遇和心靈困惑,他們需要得到老師幫助和同學認可。如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級學習中的苦與樂、歡快的青春節拍、做情緒的主人;八年級我與父母交朋友、誠信做人到永遠、終身受益的權利、隱私受保護;九年級在承擔責任中成長、維護消費者權益等內容都可以作為“五步”課堂教學的選擇。以上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課堂活躍度、知識生成度、學生參與度就能達成。
有共鳴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會促發更多的共鳴。學生通過共鳴點的互撞,能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提升,并借助各種渠道將原有認知進行整合創造,創作出符合他們知識層面的作品。例如,《終身受益的權利》“五步”教學實踐中,學生呈現出來的方式就是多種。有《變形記》——講述城鄉學生互換身份求學的人生經歷;《一個小P孩的成長記》——講述一個如何把握教育機會成就自己夢想的故事等。每一個故事設計或者情境展示都是學生的全新創作,它來自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機會,來自學生生活思考與社會知識的心靈共鳴。
2.選擇內在需求的自助餐——讓學生選擇,學生會更愛思考
第一課時的課堂時間一分為二。
第一時間段是自助選擇階段。
第一步:學生自學感悟。
教師在選擇內容上安排整課教學內容。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通讀精讀指定教材內容,讓學生學會“精”“靜”(精心看書,靜心思考),學會自學,讓學生養成在教材基礎知識上的思考與創作。在自學閱讀階段,要求每位學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學會在教材留白間留下點點滴滴的心靈收獲足跡,寫下一段文字感悟,記下一個好的活動創意,留下一個知識展示方法等。
第二步:教師滲透資源。
教材現有知識很豐富,學生處理和思考的角度也有很多,教師還可以有意識提供一些教材外知識,豐富學生視野;甚至可以是自身教學準備中的內容。如,七年級下第六課“做情緒的主人”學習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三幅有關情緒變化的漫畫材料,讓學生設計一堂“你會調節情緒嗎?”主題活動,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幅漫畫,反映情緒變化這一主題,給漫畫起好題目,配上相應故事,為故事主人公提出相應的調節情緒的對策。
第三步:學生分組選擇。
教師在這一時間段的重要任務是讓學生做好一次選擇,準備跟同學交流教材哪個內容或者思想觀點。教師在黑板上呈現教學內容相關知識架構的幾個版塊,供學生選擇。如,七年級下第六課《做情緒的主人》,我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五個板塊讓學生選擇,“情緒萬花筒”“情緒與生活”“情緒可以調適”“排解不良情緒”“喜怒哀樂,不忘關心他人”。學生根據自學感悟階段關注的重點,選擇一個話題,與同感悟的學生組成合作小組,討論相關的主題內容。
3.組建目標明確的合作組——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
第二時間段是合作組互動交流階段。
第二時間段要發揮學生合作組效能,推動合作組成員間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有心得交流,更有思考撞擊,進行大膽創作和積極準備展示的渴望。這個階段要給學生充足時間和充分自由空間,明確告知學生,展示內容可以完全憑著自己的興趣確定,形式安排也不受任何限制。教師必須從人員的組織(人人參與)上,從交流空間(小組展示方式不受任何限制)上,從內容編排上等,盡量去滿足學生提出的設想要求。
第一步:小組分工明確,共同完成合作單。
在討論交流中,要讓各合作小組討論確定一名組長作為負責人,具體安排和組織討論、發言、記錄和匯報等各種工作,做到責任明確、分工落實。根據討論情況如實填寫完成“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小組合作單。
第二步:教師有任務,要行動。
教師第一任務是巡視課堂,了解各組討論情況,幫助學生解決討論中的困惑,對存在的分歧給予明示或引導。指導學生把握重點,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去表達小組的觀點。指導學生在討論中完成表格填寫,填寫到展示方式即可。要求當堂完成展示內容的確定和展示方案的初步設計。
教師第二任務是收齊各組合作單,仔細分析和研究各組所要表達的重點和內容,從思想、知識、形式、組織上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意見表述,讓各小組根據教師建議做相應調整和完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邏輯順序做好一個安排,注明各組展示順序,讓學生清楚下節課他們將在什么時間段展示。
實踐發現,在第一課時準備結束后,還會有很多的合作小組在展示課來臨前,花較多時間去精心準備活動內容。這種效果就是學生主動性激發和收獲。
4.開展形式多樣的展示課——學生也能做個好老師,講好課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學生學習以達到能夠轉教別人的效果最好。當學生以教師的身份對同學進行教學,不僅要熟悉內容,更要通過語言的呈現來進行溝通,所以學生在進行展示前,必須通過個體思維,將內容轉化為讓其他人能懂的表達方式,同時,提升學生潛能的發展。
第一環節:讓學生當教師,給同學上展示課
“五步”教學活動的第二、三課時,學生展示的知識內容可以是整體,可以是教材部分知識,甚至可以是教材知識的拓展延伸。展示方式不受限制,形式可以多樣,但必須結合教學主題內容,表現形式和語言內容積極健康。
各小組成員共同展示是課堂教學的主角,主要任務是展示第一課時確定的小組合作成果。教師扮演欣賞者、參與者和引導者角色,課堂主控和協調者依然是教師,學生合作小組按照教師指定的順序進行有序展示。
學生展示活動安排往往需要一至二節課,盡量多給一些小組展示的機會。教師一方面要求全組成員上臺展示,另一方面要把握知識的落實和價值觀的引導,因為學生的展示會更多從他們的視角去看待和分享,難免會出現偏差。正面積極的知識性引導是一個主流,我們不怕學生在個性張揚中表現,因為可以及時從“問題”中去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在“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展示形式真是各顯神通,有模擬教師PPT課堂教學,有主持人安排活動,有新聞播報式,有VCR展播、小劇本演出等。學生最喜歡采用小組表演的方式來展示給同學,這種方式往往需要全組的合作配合。這類演繹涉及很多細節,不同學生承擔不同角色,同時也承擔不同責任,在交流合作中他們學會了如何相互配合,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第二環節:教師是觀摩者、引導者和分析師
教師要做好三件事:(1)做一個優秀的聽課老師,并詳細做好記錄,重點突出學生的優點;(2)學生展示期間教師要求發表建議必須舉手示意。這個時刻一般是對精彩的點評和對明顯錯誤的分析,教師發言應該安排在一個小組活動結束之后,不要隨意打斷學生小組的整體活動。(3)學生點評為輔,教師點評為主。教師點評要鼓勵為主,多發現優點肯定成績,存在知識性問題一定要及時指出,給學生明確建議。學生展示過程中會更注重形式,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讓展示變得生動、深刻。
教師最后做總體反饋,即教師對相關知識的結構式整理階段,把教師對教材與課標的理解和把握做一個整體闡述,幫助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有一個提升。
5.運用多元評價激勵法——給學生一點陽光,他會更燦爛
積極的評價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這個評價應該及時、深刻和互動。第一評價來源于同學,讓其他小組點評展示組的成功之處和問題所在。第二評價來源于教師,教師點評必須全面,涵蓋展示方式、知識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展示活動合理安排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評價等。第三評價綜合整體給每個小組展示情況打分評價。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因素,評分成績小組成員人人共享。第四評價也是最高評價,教師對各班表現最優秀的小組展示情況向其他各班學生做一個內容介紹和學生小組表揚。第五評價通過校訊通及時告知家長,學生在本期活動中有哪些出色的表現,讓成功與家人一起分享。
評價激勵一方面安排在展示活動進行中及時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一個課時做一個總體反饋,教師把不同班級學生展示的優秀片段總結性地展示給其他任教班級的學生。讓學生在年級的不同班級感受那份榮耀。教師從這一層面表揚
三、“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的實踐收獲
1.學生創新意識得到開發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大力倡導創造教育、積極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這是其教育思想的起點和歸宿。五步教學能夠做到以學生為本,把行和知、手和腦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獨出心裁”的創新意識。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不同學生對教材給出的內容會有不同理解。當我們把同一教材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他們為了表現自己能力和水平,就積極開動腦筋,不斷創新,設計各種新方法來期待大家的認可和贊揚。同時,現代社會的多媒體特征,為學生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和視空平臺,他們廣博的知識面和好奇心能觸發他們去不斷地創造新事物。
教師對學生創新給予及時鼓勵是促發學生創作的動力。雖然學生的自我創新完全是在學生認知基礎上的創作,會存在一些缺陷,但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合作期的指導和展示期的點評來彌補,并幫助他們后期提升能力打下基礎。
2.學生個性特色得到張揚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及其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張揚個性,展示智慧與才華。在一定意義上說,鮮明的個性蘊含著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潛能。
90后,00后是一群個性張揚的孩子。他們在長大,在學會承擔,很多時候面對問題,他們更愿意用自己的行為方式來表達,這種表達會顯得很直接、很夸張,甚至無所畏懼。作為教師不能抹殺學生個性,這種個性會豐富他們的人生,更豐富社會的內涵。現在的學生最喜歡表現自己,用自己獨特方式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表現自己能力水平。“五步”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空間。學生個性張揚不僅在思想上,更多表現在具體行為上。多種形式、各種風格的課堂表現形式就是學生鮮明個性展示,敢于表現自己的證明。
3.學生合作能力得到培養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方面。
平時教學最常見的課堂合作方式就是小組討論(時間一般都控制在幾分鐘內),討論形式就是發表各自不同建議,形成一定思維撞擊。這種撞擊更多體現在語言上的思維互動和合作,而“五步”教學把學生的這種互動從時間、空間和行動上給予充分保證。如學生針對相關的教學內容有足足20分鐘左右的時間深刻討論和交流,這種交流不僅體現在知識層面,還體現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在這種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小組合作還會用課余時間來準備課件、準備小品創作和表演等,顯然這種互動合作層面延伸到了具體的行為之中,讓學生有了更全面的交流與合作。
4.學生多元智能得到鍛煉
“給學生一塊綠地,他們會還你一個果園。”“五步”教學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土地”,提供可以讓他們自由發揮才能的地方。現在的學生能力多元,這種能力往往超越我們想象。他們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知識獲得,使他們具備了豐富的基礎知識;家長較高期望又使他們掌握了較多的個人技能;還有小學教師從小開展的鍛煉和良好個人素質的培養。學生有發展多元智能要求,盡力開發學生諸多智能中的多個方面,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思想品德課程改革。
學生多元智能得到鍛煉體現在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生敢說,更敢表現,并為自己的小組設計不斷奉獻才智;體現在與教材知識相關內容的搜索和運用,課件制作,課外材料(視頻,故事等)的引用上;體現在講臺上的侃侃而談,從容自信,表演時的自然到位,合作相通;體現在對每個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和安排等。
5.學生基礎知識得到提升
“五步”教學會不會讓學生過多表現而忽視了教學內容落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五步”教學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知識基礎之上的活動。首先是對基礎知識長時間閱讀和思考,并有教師來組織實施和保證,教師及時做好學生知識疑惑解答;然后讓學生相互之間對理解知識進行一個小組交流互動,根據小組交流選擇一個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是理解最深刻的一個話題來進行展示。這個過程也是對知識的一個梳理階段。
各組展示過程既是同伴欣賞,又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每組學生在展示中,凸顯的也往往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如果用表演方式,最后一定要求有一位學生做一個深度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去更多思考,不是簡單為表演而表演,單純為活動而活動。同時這種思考是建立在教材基礎上的提升,學生在總結時,會融入自己的社會體驗和生活認識,這種認識能夠實現思想品德課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
近七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讓我不斷完善“共鳴、自助、合作、展示、激勵”五步教學,只要能讓全體學生真正從形式上、思想上、行動上全面動起來,發揮出學生主體效能,學生一定喜歡;只要能讓學生在知識上有創建,思想上有深度提升,教師更會喜歡。
參考文獻:
[1]劉燕敏.素質教育在美國[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
[2]黃全愈.美式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孫全軍.初中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初探[J].教學月刊,2007(07).
[4]夏雪梅.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教育科技出版社, 2012.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