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佐永
摘 要: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貫徹“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創設質疑情境、組織討論交流、進行展示表演、實施激勵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合作與探究,有效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合作探究;高效課堂;數學;質疑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貫徹“合作探究”的教學新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合作與探究,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能力。
一、創設質疑情境,引領合作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內心需求。所以,合作探究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出質疑情境,用科學、思索、創新,甚至錯誤的問題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去探究新知,主動學習。
在學習《正數與負數》時,我為學生創設出問題情境:(1)天氣預報2014年11月某天,北京的溫度為5~-3℃,它的確切含義是什么?(2)某機器零件的長度設計為100 mm,加工圖紙標注的尺寸為100±0.5(mm),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未知的“正負數”激發了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創設濃厚的興趣,在“爆發”的激情中我引領學生開啟了合作探究之旅。
二、組織交流討論,實現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要求把問題解決的權利交給學生,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與運用,更能鍛煉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品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在交流討論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方能讓學生討得有理、論得有力;要適時給予點撥引導,保證學生討得準確、論得完善。
經過學生看課本明白了帶“+”號的是正數,帶“-”號的是負數,但對正數、負數的概念一知半解,對其特征與范圍更是一無所知。我組織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只見學生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猜想,講得詳盡,聽得仔細,其認真程度與參與的熱情遠超于原來聽取教師的講解,學習的高效就在討論交流中醞釀并生成。
三、進行展示表演,深化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更重要的著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所以,展示表演就成為實現合作探究的必備環節。通過展示表演,教師不僅能全盤掌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并能全方位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等綜合素質與能力,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張揚個性,收獲快樂,所以,李炳亭老師親切地稱呼“展示”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在《正數、負數》討論結束后,學生對自己小組的討論成果予以展示。只見各小組爭搶發言,百家爭鳴。一小組講解展示“‘+‘-是一種性質符號,有‘+的是正數,有‘-的是負數,不過‘+可以省略”;另一小組板演展示“正數與負數可以在數軸上表示,右邊為正數,左邊為負數,中間的‘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再一小組操作展示“正數與負數與生活緊密相連……”可見,展示表演為學生能力的展示與發展提供了一個鍛煉的平臺,不僅表現和發展了學生的能力,還強化了合作探究的效果,提升了學習的實效。
四、實施激勵評價,優化合作探究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學習上獲得成功而產生鼓勵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的興趣。”魏書生老師說:“激勵性的評價是優化課堂的一把利器,它能有效推進我們的合作探究。”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必然離不開評價,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質量并使教學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對合作探究興趣不減乃至成為一種習慣,就必須對學生的行為與成績給予科學、合理、及時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堅定學習的信心與決心,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啟發,實現突破性的發展,讓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持久的興趣,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新知探究,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可以用正數與負數表示的事物時,一位久不發言的“學困生”舉出了超人意料的答案:我國的珠穆朗瑪峰高8844米,是正數,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是負數。我及時表揚這位“出彩”的學困生:“學識廣博,能融數學與地理為一體,對知識靈活運用。”激勵的評價,不僅讓這位學生在練習中破天荒地登臺表演,更激發了其他學生展示表演的熱情,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成功的殿堂。
目前,合作探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在課堂實踐中予以思考與解決,比如如何把握合作的時機、怎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投入到學習中、如何提高探究的實效等。我們教師要帶著研究的心理,積極實踐課改教學,潛心鉆研,大膽探索,努力創新,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高效,讓學生的學習更健康!
參考文獻:
季新宇.讓合作探究成為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動力[J].考試周刊,2014(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