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樂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素質教育越發受到重視,所以,學校在教學方面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音樂是一門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藝術學科,老師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他們懂得欣賞。但是,在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中,由于音樂課不受重視等原因,導致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低,學習效率不高。主要圍繞如何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性進行分析,為同仁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音樂欣賞課;有效性;實踐;探索
農村畢竟不同于城市,農村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老師教育要好好學習,“知識改變命運”,考上好大學,走出大山,結束父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學校為了培養學生成才,從小學開始,就教育他們努力學習,學好語、數、英,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不重要的。這樣造成的局面就是:學校要求學生學好文化課,而忽略了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藝術素養。在很多農村小學,學校都不注重音樂及音樂欣賞課,有的甚至認為它“無用”“耽誤學習”。這種現象亟待改變。所以,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性,并非一件簡單之事,為了實現音樂欣賞課堂的最大價值,需要老師對其進行不斷實踐、探索,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水平,讓他們懂得欣賞美。
一、由聲入景,為小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
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心理都比較單純,小腦袋瓜里裝著無窮的想法,天馬行空,豐富多彩。老師應該抓住他們的這一特點,善加利用,讓小學音樂欣賞課變成他們的樂園。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讓他們用耳朵去聽,更要讓他們用“心”去聽。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比如,老師給小學生播放音樂曲子時,在他們聽的時候,從旁進行描述,用優美的語言為他們繪制一幅畫。當學生閉上眼睛,耳邊聽著動人的旋律,浮現在腦海中的是與之相應的場景,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體會曲中真意。或高山流水,或陽春白雪,動態的音樂,在學生的腦中繪成一幅流動著的圖,他們仿佛不是在聽曲子,而是在那兒玩、看風景。由聲入景,讓小學生可以自己“看”到,老師給他們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氛圍,他們更能欣賞音樂之美。如此,便可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堂的有效性。
二、借助多媒體,提高小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技信息時代,各種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這些產品的出爐,就是為了方便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我們要好好利用它們,讓它們發揮最大價值。在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上,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讓這種科技成果服務課堂。比如,在欣賞《二泉映月》時,可以在課上給學生播放一段盲人阿炳的片段引出《二泉映月》,圖聲并茂,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欣賞的作品及作者的心情。小學生也許對音樂的曲調還沒有太深的感觸,但是,對于畫面,他們比較容易理解,印象也會深刻一些。而且,小學生好奇心很強,對于新鮮的事物,他們更樂于去接觸,傳統的教學課堂都是圍繞著“老師、講臺、教材”,學生見得多了,自然就會煩感,這不利于他們的學習、進步。而多媒體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東西,他們愿意去接觸。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也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它可以提高小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從而有利于他們學會欣賞,學會感悟。
三、課后心得,讓小學生懂得感悟
小學音樂欣賞課的目的就是培養小學生的藝術素養,讓他們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感恩生活。既然是欣賞課,在學習之后,肯定會有很多的感觸。通常這種感觸都是剛學習之后產生的,一旦時間久了,慢慢地也就淡了。所以,老師要趁熱打鐵,及時進行課后討論,讓小學生都積極發言,跟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他們會更懂得感悟。所謂音樂欣賞課,不只是向學生傳播美,而是在這種傳播的過程中,讓小學生學會感悟,知道該如何看待身邊的事物,對“美”形成自己的理解。這才是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的目的,才是學校、老師孜孜以求的目標。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一些自由時間,在上完課后,讓他們就這節課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從這些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主動談,也可以由老師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話題。這種課后心得,可以讓小學生更能理解課堂上的內容,懂得感悟,達到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堂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意義。
農村教育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種教育不僅僅是指文化課的教育,還有道德、素質等各方面的教育。現在社會追求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是必然之舉,所以,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就應該從小對他們進行良好的綜合教育。通過不斷實踐、探索,找到最佳方法,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性,培養農村學生成才,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邱云英,李曉春.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策略與實踐探究[J].音樂大觀,2012(03).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