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麗
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已經不再停留于簡單的認識與知道。很多學生會覺得數學越來越難學,甚至根本聽不懂。這樣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壓力,久病成疾逐漸就會落后,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我覺得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讓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喜歡學習數學。
一、輕松學
學生的年級不斷提高,他們的課業負擔也隨之加重。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減負,但客觀事實還需逐漸地去改變。因此想讓學生學好數學,我認為首先要保證學生有一個輕松的心態。有很多教師都喜歡通過“題海戰術”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殊不知,這樣會使學生更加厭煩。當教師檢查作業發現作業沒有完成或者完成得不好,會讓學生去做更多的題,完成強度更高的訓練。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如果教師能換一個角度教學,能意識到做題貴在精而不在多,那么這樣的教學往往可以用事半功倍來形容。平時我要求學生做數學題都是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較少的題量,同時我還會提出第二個要求:必須保證準確率。如果完成得又快又準確,那么我都會提前5分鐘至10分鐘下課以獎勵學生活動時間。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學得輕松,還能讓學生愿意學。
二、求甚解
很多學生也都存在著“上課聽得懂,課下做不了”的現象。上課的時候一聽老師講全都明白,都知道怎么做,但是一到課下獨立完成作業的時候就“啞火”。有的學生甚至都無從下手。也有學生家長問過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我都會明確地告訴他們,就是因為上課的時候他們只聽懂了皮毛,沒能真正地去理解去掌握。要想讓學生真正聽得懂是存在困難的,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名學生的智力因素不同,導致他們的接受能力不同。作為教師必須要放低自己的身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時刻對自己提問:如果我這樣講,有多少孩子能聽懂,多少聽不懂;如果我這樣講有一部分學生沒聽懂,我應該換什么樣的方式想辦法讓學生懂?只有讓學生徹底掌握了知識,他們才能利用手中的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現在的小學生在學習上負擔還是很重的,因此身為數學教師要多方面考慮學生的學習因素,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知道學習數學并不是每天都在題海中求生。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更要時刻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但上課聽得懂,下課后自己也可以輕松做,逐漸地喜愛學習數學,樹立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