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晨晨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因此,生態小區的建筑規劃也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課題。通過對目前我國生態小區建筑現狀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生態小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以促進我國生態小區建筑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小區;建筑規劃;規劃原則;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4.053
雖然我國的社會經濟在不斷地快速發展,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建筑業又是對能源需求比較大的一個產業,為了節約能源,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生態小區就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隨著生態小區、綠色小區理念的不斷深入,如何規劃和設計生態小區建筑就成了建筑師要考慮的問題。
1 生態小區的規劃
所謂“生態小區”,就是指小區中的建筑和周圍的環境組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它指得不僅是在建筑物的周圍加一些綠化帶這么簡單。它是指運用現代化技術將小區構建成室內氣候宜人、建筑物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建筑物,比如可以在樓頂建立空中花園、排球場,以達到節約土地面積和美化環境的目的;在生態小區周圍種植一些可以吸收廢棄的綠化帶,這樣既可以吸收小區內的廢氣,又給生態化小區添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舉兩得。在建設住房時引進吸光性材料,將其設置在外墻上,這樣就可以在太陽出來的時候可以將多余的熱量吸收并儲存起來,待夜晚氣溫較低時再將這部分儲存熱量釋放到室內加溫,以節約能源,延長建筑物的使用期限,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2 生態小區的建筑規劃設計原則
2.1 以人為本
建設生態小區就是為了使自然、人和建筑能夠融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它不僅要保證人類對自然的索取適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要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即一個溫度和濕度適宜、空氣清新、陽光充足、安靜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在未來的生態小區的建筑規劃設計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并在生態小區的建筑中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宗旨,從而滿足不同級別、不同領域、不同年齡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需求。
2.2 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基于生態學的進化理論,如何有效利用資源也成為生態小區建筑設計中所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對土地有效利用的問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未來都市的快速發展又必然是在可利用的有限的土地資源上進行,為了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節約資源,我們必須規劃好建筑的空間布局,例如探索和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在地面上建立起供人類居住、辦公,底層密度高的房屋建筑;建立起高大的建筑,使建筑物延伸至空中。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土地資源,還可以利用空中資源,使地下、地面和空中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3 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發展
人類與自然環境通過建筑物而相互聯系,因此,在建筑物的設計中,應更多地將自然界中的成分融入到人的生活中,這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人類也是生態環境中重要組成成員,人類的實踐活動都是在自然界中進行的,必須與自然環境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建筑物的使用和消亡對自然與生態的破壞最小,但如果人類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建筑物的功能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那么這就是不合格的建筑。因此,一個生態小區的建筑應該是一個使人類與大自然的交流更便利、建筑物的功能要能符合人類的需求、空間環境更好,并可充分利用自然之風、自然之光和具有抵抗自然災害的建筑。
3 生態小區建筑規劃設計策略
3.1 建筑規劃設計
對建筑所處地方的氣候條件進行研究,比如陽光照射的強度、風的力度、風的方向、溫度的高低、濕度的大小等,并對建筑物的布局、方向、位置和地勢地貌進行設計和布置,充分考慮空氣的流通和陰影的范圍,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
生態小區的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滿足將來發展的需求,并降低建筑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建筑物能夠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例如垃圾的循環利用、沼氣和水循環系統的建設、舊建筑的重新利用以及將舊建筑物重新裝修新建。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資源,還可以減少產生的垃圾。
綠化帶的建立,擴大了生態小區的綠化覆蓋率,保證了生態小區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小區里建設適當的綠化帶,可以把生態小區優化成一個如置身于大自然般舒適的環境中。
3.2 充分利用新技術及新材料
3.2.1 充分利用太陽能的新技術
使用由玻璃盒子單元集熱板、風扇、空氣導管和蓄熱單元等組成的窗戶集熱板系統,使光經由集熱板轉變成為熱能,加熱空氣,再利用風扇將熱能傳遞至建筑物的內部。
3.2.2 使用玻璃和太陽能光電新材料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一些功能性的玻璃,例如能夠吸熱的玻璃、對電敏感的玻璃、可反射熱的玻璃和可調光的玻璃等新材料組合來保溫建筑和保證采光。利用太陽能電池進行發電,可為建筑物提供既沒有污染、又沒有噪聲的能源。
3.3 充分利用雨水
設計和建設一個雨水系統,可將自然雨水收集起來并循環利用。用收集起來的雨水冷卻建筑物的外圍護結構、建筑物的各個構成單元,并對建筑物進行制冷。
3.4 使用地熱能源
地熱能源普遍存在且易于獲得,它將與太陽能一樣成為可供人類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我國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趨于成熟。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節約資源,還能為人類提供一個綠色的生存環境。
4 結束語
生態化的建筑思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能夠滿足人類尋求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因此,隨著越來越多生態小區的建筑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人類將進一步提高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并進一步豐富建筑理論,推動建筑行業的相應發展,這也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需求。生態小區的建筑設計也是我們樹立的一個正確的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張博.淺議生態小區及其建設的可行性[J].知識經濟,2013(04):57.
[2]張國.淺談生態小區建設[J].價值工程,2013(19):83-84.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