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淼 于紅英
輸出理論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
●孫楊淼于紅英
摘要:語言輸出既是語言習得的產物,又是催化習得、提高學習者言語行為的重要手段。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具備分析、評判、推理的技能和積極的情感品質是提高語言輸出質量的有效途徑。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要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靈活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反思,并完善課程評測方式。
關鍵詞:輸入假設;輸出假設;批判性思維;培養
孫楊淼/山東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于紅英/山東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交流日趨密切,作為溝通手段與橋梁的外語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際與溝通能力是國家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歷史使命。以此為背景,全面提高大學生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成為外語教學的目標。
然而,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明顯滯后,教學模式單一,以課本為中心,注重知識點灌輸、重輸入輕輸出的思想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這種英語教學過分強調單詞詞組、語法規則、篇章結構的講解輸入,輸出僅限于詞匯文章的誦讀背誦、語法句型的模仿造句、課后練習的完成等,沒有留給學生用目的語思維、表達的機會,忽略了學生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高,氣氛沉悶,缺乏問題意識和思辯意識,主動思維意愿不強,提不出自己的見解。而學生思維的惰性使二語輸出流于形式,輸出與輸入脫節是導致學生經過十多年學習仍感到有口難言的主要原因。
(一)以輸出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思路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將語言學習過程概述為輸入→理解、吸收→輸出,其中輸入與輸出關系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的焦點問題,只有改變輸入與輸出脫節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才能破解“費時低效”、“學用脫節”等英語教學難題,彰顯英語教學效益。
針對現實問題,Swain結合自己對加拿大法語沉浸式教學效果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設,他認為要全面發展二語水平,不僅需要可理解語言輸入,更需要可理解輸出。[1]輸入和輸出分屬兩個不同認知模式:輸入以語義理解為主,重在信息獲??;輸出以語言表達為主,重在信息處理。輸出過程中,學習者“被迫使”運用所學知識,調配已有語言能力,已期實現可理解輸出。輸出的四個基本功能可促進語言學習:(1)注意功能:輸出使學習者注意到想表達的與能表達的之間的差距,激發自身認知內驅力,將注意力轉到要學習的新語言知識上。(2)檢測假設功能:通過說和寫的輸出性語言運用手段,對形成的目的語語言形式、意義和功能假設進行驗證,學習者根據反饋信息對輸出進行改進,使表達更地道。(3)元語言功能:學習者運用已有語言知識對輸出的語言進行反思,推動學習者從語言學習的語義加工層面深化到句法加工層面。(4)語言處理自動化:輸出中,存儲在學習者大腦中的可理解輸入知識被激活,輸入與輸出間形成對接,使陳述性語言知識程序化,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目標語表達自動化。
學習者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檢驗形成的假設,引起對存在語言問題的關注,同時通過意義協商,獲得反饋,這些都能引發學習者對自己的中介語進行評估,隨后通過知識的整合內化,找到更準確的結構和形式,重組、修改他們的言語輸出。尤其是當他們通過思考仍不能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時,會關注之后的相關語言輸入,再次進入知識認知過程,補充自己的語言知識系統。由此可見,與可理解輸入相比,有效輸出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輸出既是語言習得的產物,又是催化習得的重要手段,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2]但是,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語言輸出,并沒有充分發揮輸出的作用。因為,受我國應試教育思想影響,為提高考試成績,外語教學過于強調以記憶模仿為主的接受性技能輸出訓練,學生將語言技能轉化為靜態不變的知識死記硬背下來。
(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融入輸出教學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而進行的理性、反思性的思維,是對陳述的正確評論。它包含認知技能和情感品質兩大要素。能夠且愿意調用認知技能對研究對象進行辯證思維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品質:好奇求真、思想開放、充滿自信、勤學善思、公正包容。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重要條件之一。
1.促進輸入吸收,為輸出做好準備
輸入是輸出的前提,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輸入信息,而是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課文等書面材料是主要的信息輸入來源,把批判性思維融入到文本分析中,學習者能對文章作者的推理、論證過程形成清晰認知,并聯系現實情景,得出自己的結論,創造性地理解信息。同時,為更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習者主動探究涉及到的語法知識點,將語法學習自然融入信息傳遞、內容表達中,這既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又吸引了他們對文本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學習不再被動枯燥,學習者通過獨立思考、強化練習,將文本內容和相關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有利于語言的積累和輸出。
2.有效活躍思維,為輸出提供動力
“批判”不是否定,而是縝密思考和創新。進行批判性思維時,學習者會關注思考的對象,抓住中心議題,主動質疑,對輸入材料進行多維度分析和判斷,以期使輸出更準確。當學習者的思維指向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時,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由“被動聽”轉為“我要學”。他們在可收集的信息之上組織語言,注意語言邏輯,使輸出的語言觀點分明、結構清晰、闡釋充分,從而獲得成功體驗。當輸出信息得到反饋,自己的觀點錯誤或存在不同觀點時,他們也會主動去究其所以然,尋求解決辦法,從而加速外語知識的習得。
3.提高學習者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輸出質量
思維和語言是人類反映現實的意識形式中兩個互相關聯的方面,語言的發展水平反映著思維的發展水平。語言輸出中,一方面要讓自己的表達與主題更加關聯,另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表達易于他人理解。多數書面和口頭輸出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分析歸納能力不足、語言組織無條理、邏輯性不強,雖借助查詢工具充實輸出內容,但仍讓他人聽/讀后不知所云、不得要領。有技巧的闡釋、流利的表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具體表現就是激發個體的認知技能和情感品質,經思考識別、分析和評估所闡述問題的論點、論據和論證,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習者語言知識內化與批判性思維的結合可以有效提高輸出的深度、邏輯性和準確性。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學習積累和訓練實踐過程。教學中應找準切入點,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融入各教學環節。
(一)創設能激發批判性思維的課堂環境
個體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習慣受環境的影響很大,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在創設良好環境時,教師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首先,教師應尊重班級中每一個獨立個體,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應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只有在平等、寬松的課堂氛圍中,才能真正做到師生的積極互動。其次,教師應發揮課堂中導學的“權威性”。教師是批判精神的實踐者,應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大膽質疑,敢于提問。同時,教師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者和贊許者,是學生觀點的傾聽者和理解者,教師的認可與配合會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愉悅,促進其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第三,教師可以采用提問、討論、演講和辯論等多種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深入辨析、論證,有意識地訓練批判性思維。
(二)靈活運用教材,多渠道激活學生思維
將批判性思維培養與常規課程教學結合起來的融合性課程能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獲得更顯著成效。[3]英語教學中,教材中的閱讀文章是教師授課的重要載體,每一單元的教學設計都應以教材為依托,以引導學生“批判性閱讀”為出發點,創造性地把批判性思維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同時,教學設計還應兼顧教學內容的深度性和實用性,圍繞課文所學內容和語言點設置一至兩項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下運用語言的任務,該輸出任務(說/寫)主題需具有思辨性,并盡可能貼近生活,與學生關注的人物、事件相聯系。如在處理“關愛老年人”這一課時,可加上學生對“子女養老”與“社會養老”問題的辯論環節。這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批判性地思考問題的機會,啟發學生思維。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對教材進行再次“擴展”,借助多媒體、圖片資料等多種知識來源渠道,為學生補充相關信息內容,使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觀點主張,突破思維定勢,多角度、多維度看待問題。學生在梳理思路中,自己有所批判、有所選擇,審慎地做出判定的過程即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積累提升的過程。如在《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三單元(Knowing Yourself)中,講授“性格形成受周圍環境影響”部分時,針對作者“成長在被愛和有安全感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往往比那些在煩惱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有較積極的性格”的觀點,給學生播放“奧巴馬2009年全美高中開學演講”錄像,演講中談及奧巴馬在單親家庭成長的經歷。學生觀看后,教師鼓勵他們進行綜合分析,展開小組討論,反思課文作者觀點的公正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抓住“人人想說,人人有話說”的良機,提出口/筆頭輸出任務:Adversity is a good disciplin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is opinion? (就逆境成才的觀點發表個人看法。)可以說,結合教材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辯論、分析,能使學生從更寬廣的視角思考問題,謹慎判斷,感受辯證思維的樂趣,并主動從教材中篩選有用信息,活學活用,對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很大幫助。
(三)引導學生通過反思活動培養批判意識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隨時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其中,對學生批判意識和反思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標準(準確、清晰、相關、一致、邏輯和深刻)衡量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評估、推論過程,對得出的結論、作出的決定做出客觀的元認知評價:概念理解是否全面透徹?是否用應付檢查的心態倉促下結論?是否對課文信息不加批判的接受等等。在學生自我審查過程中,教師還應提示他們從他人觀點出發分析問題,考慮條件因素,思考其他相關論據和推論方法。如教師根據Cultural Shock(文化沖突)的課文內容,用“頭腦風暴”方式讓學生把概念理解與聯想、經歷相聯系,有的學生想到各異的風土人情、有的談及企業文化沖突、有的描述身在異鄉的感觸、有的聯想到種族沖突,這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角度,他們在傾聽、思考中學會從不同視角考察問題,思路更加開闊,認識到有必要對之前形成的判定再次評價。在綜合判斷的基礎上,學生自我糾正,最終能形成更加深入或全面的新認識。可見,反思促進認知發展,推動分析、評估、推論能力的不斷提升。
(四)用科學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綜合、客觀的課程評價體系可以直接影響課程目標的實現,能夠為教師改進教學管理提供重要依據,也是促使學生調整學習策略的有效手段。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是以標準化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偏重對單詞和語法的檢測,測評手段單一,出題和答題套路模板化。學生以測評方式為導向,過于依賴機械記憶和應試技巧,忽視了目標語思維習慣的養成。這種評價方式,注重語言輸入,學生容易死記硬背,缺乏綜合分析、判斷、決策,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對此,英語教學應改變傳統評價的思路和方法,多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加強對學生日常語言輸出表現的評價,凸顯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察,發揮評測對能力培養的積極引導和規約作用。在評價中,應明確評測標準及量化方式,將情感特質和認知技能的各分項列入評測項目。評測形式多樣,如個人和小組演示、辯論、演講、分析性寫作等,注意所選素材與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可結合性,以達到對語言和思想輸出的同時考察。
總之,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用語言自如地表達思想,語言輸出為學習者提供了語言實踐機會,促使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習慣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高質量語言輸出的保證。外語教學中,應以有效輸出為導向,將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融入語言學習中,多角度、全方位設計培養框架,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cl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
[3]Mcpeck J.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M].Ontario: Robertson, 1981,7.
(責任編輯:孫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