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選擇包括要素稟賦、市場潛力、區位和交通、產業配套支撐、技術研發水平、政策環境六方面共16個二級指標構建評價體系,對皖江城市帶9城市2010—2012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比較皖江城市帶9城市的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綜合能力由高到低分別為: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滁州、安慶、六安、宣城和池州。各城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整體都在提升,但其投資研發環境與其他促進產業承接能力的因素相比效益不是非常明顯。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產業承接能力;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1-0093-04
[作者簡介]胡鵬(1981-),男,漢族,安徽廣德人,經濟貿易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貿易。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中池州市產業承接問題研究——基于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視角”(2010sk509)。一、引言
位于我國中部地區的皖江城市帶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眾多的勞動力,是安徽經濟發展的龍頭區域。然而,城市帶內各個地區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程度、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均有所差異,無論是站在產業移出方還是產業承接方的角度來看,各個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所具有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因而非常有必要對各個地區的承接能力進行全面準確了解,盡量做到“匹配承接”,以避免資源的浪費或供給不足,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皖江城市帶各地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進行比較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承接方做到發揮各自優勢、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另一方面對于移出方來說,只有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做到正確對比了解后,才能使產業轉移后繼續健康良好發展,創造出更多效益。
二、相關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產業承接能力較為關注,研究成果也較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對影響產業轉移的核心影響因素的分析。如孫世民和展寶衛(2007)依據系統科學理論與方法,將產業承接能力分為產業吸引力、產業選擇力、產業支撐力和產業發展力四個子系統,包含政策優惠、產業集聚與配套、市場吸引與開拓、信息搜集處理、技術創新等影響因素[1];張冬梅(2008)將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的影響因素概括為西部地區的客觀環境和承接產業競爭力[2];周江洪,陳翥(2009)認為產業轉移承接力包括吸引、鑒別、支撐和發展力,其中吸引力包括市場潛力、成本、產業集聚和政策吸引力;鑒別力包括信息能力和決策論證能力;支撐力包括基礎設施、管理服務支撐、消費需求和產業發展支持;發展力包括創新能力、產業配套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3];程必定(2010)認為院江城市帶的產業轉移承接力大小主要是由產業發展水平和園區空間建設決定的[4];吳勇(2012)認為產業轉移承接力影響因素包括市場潛力、生產成本、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水平、人力資本、區位和政策等,并建立模型對產業轉移承接力進行實證分析[5];彭連清、詹向陽(2007)在研究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環境與區域轉移趨向后發現運輸成本和基礎設施是沿海產業向內陸轉移考慮的主要因素[6];陳耀等(2008)認為在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已喪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擴散和區位再選擇時,中西部地區要著力創造有利于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軟硬環境,首要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7]。
二是建立指標體系對區域產業承接能力的差異進行分析。如高云虹、王美昌(2012)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中西部17個省(市、區)的產業承接能力進行了比較分析[8];陳湘滿、劉海燕(2013)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湖南14個州的產業承接能力進行了分析和排序[9];蘇華等學者運用熵值法對我國各地區產業承接能力進行了量化分析[10];孫雅娜和邊?。?007)等學者選取政府平均規模和干預程度、國有化程度、市場規模、開放度、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平均工資8項指標對我國30個省份的產業承接能力進行了比較研究[11];閆安等(2012)對皖北地區產業轉移綜合能力進行了比較分析[12]。
三是從不同行業的角度對產業承接能力進行評價。如何有世、秦勇(2009)對江蘇四城市軟件產業承接能力的比較分析[13];惠調艷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陜西軟件的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分析[14];李錦飛、張娜(2013)對制造業產業承接能力的分析[15];王禮茂(2000)、高順成(2011)、徐文勇(2012)對地區紡織產業承接能力的分析[16,17];劉川、宋曉明(2014)對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專業承接能力的分析[18]。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們對于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已經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通過對眾多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發現,影響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主要因素大致包括六方面:要素稟賦、市場潛力、區位和交通、產業配套支撐、技術研發水平、政策環境。本文通過建立綜合指標體系,運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綜合能力進行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三、皖江城市帶各城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實證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理論研究表明,影響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主要因素大致包括六大方面:要素稟賦、市場潛力、區位和交通、產業配套支撐、技術研發水平和政策環境。要素稟賦主要包括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與基礎結構等,這些因素對產業轉移有吸引和支撐的作用。市場潛力包括市場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潛力等,對產業的長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區位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入駐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產業配套支撐能力包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工業發展水平等,反映了地區對遷入產業的吸收能力。技術研發水平包括教育基礎、科研人才比例、R&D投資等。政府政策環境包括稅收、金融政策、開發區建設等。endprint
綜合皖江城市帶各方面的現實因素,對上述六方面因素選取可量化的統計指標(見表1)。要素稟賦方面選取2個統計指標: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市場潛力方面選取3個統計指標: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區位和交通方面選取3個統計指標: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郵電業務總量。產業配套支撐方面選取2個指標:固定資產投資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技術研發水平方面選取2個統計指標:R&D人年當量、R&D投資額。政府政策環境方面選取兩個統計指標: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
表1中影響產業轉移的六方面因素的16個具體統計指標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因此,本文選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各單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指標體系中具有主要代表意義的幾個特征指標,以實現對地區承接產業能力的特點和水平的綜合分析。
(二)數據來源及數據處理
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鑒(2011—2013)及各地市統計公報等資料,收集皖江城市帶9市的統計指標數據。首先對數據進行KMO及Bartlett檢驗,結果通過檢驗。
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先對6個一級指標體系進行因子分析和提取公共因子。具體根據特征值大于1和累計方差貢獻率超過80%的原則提取3個公共因子(第三產業因子、人均發展水平因子和研發投資因子),同時,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根據因子得分矩陣構建因子得分方程計算各地區的因子得分,如表2所示。再以方差貢獻率權重,采用求因子加權總分的辦法對各地區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計算,得到各城市各年度的綜合得分,如表3所示。
(三)皖江城市帶各地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比較
根據表3的數據可以繪制出圖1。從圖1可看出各城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在這三年內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合肥、蕪湖的綜合評分每年均是正數,馬鞍山的綜合評分由2010年的負數也增長至2011年和2012年的正數,說明這三個城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強,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占明顯優勢。銅陵、滁州、安慶的綜合評分位于中游,承接產業轉移能力較強,其中銅陵的綜合評分在2012年已增長至正數,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明顯提升。而六安、宣城、池州的綜合評分則處于下游,承接能力較弱,在承接產業轉移時處于弱勢狀態。
下面將結合表1逐個分析比較皖江城市帶各市2010—2012年承接產業轉移能力三因子得分變化情況。
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皖江城市帶第一位,三因子得分也一直位于前列。其中,合肥市的因子F1得分2010—2012年增長幅度高達79%,可見,第三產業因子發展迅猛;因子F2得分也提升顯著,可分析出合肥市這三年的人均發展水平提高速度極快;因子F3得分也提升顯著,其研發投資效率提升明顯。
蕪湖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第二位。蕪湖擁有良好的傳統商業模式,研發投資環境比其他幾所城市好,表現在因子F3得分高。雖然總體承接能力比馬鞍山高,但是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略低于馬鞍山。因子F1 2010—2012年增長幅度大,表明蕪湖的第三產業發展良好。
馬鞍山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第三位。因子F2貢獻率最高,三年間增幅大,因子F1增長平緩。馬鞍山作為安徽老工業城市,工業發展起步早,擁有像馬鋼集團等實力雄厚的工業,各種資源也較為豐富,人均經濟發展水平僅次于合肥,投資研發環境也較好,但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于合肥、蕪湖、滁州、安慶、六安5所城市。
銅陵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第四位。銅陵礦產資源豐富,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資源要素稟賦,其人口在皖江城市帶中是最少的,工業也較為發達,因而表現在人均發展水平的因子F2上得分較高,且增幅大。銅陵表現在因子FI上的得分較低,因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夠突出,且三年來增幅不大。
滁州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第五位,承接能力中等。滁州毗鄰南京、合肥,區位交通條件優越。三年間經濟發展良好,F2得分提高較快,人均發展水平較好。
安慶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第六位。人均發展水平起點低,但增速最快,增幅達77%,第三產業因子增幅緩慢。
六安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居第七位,特別是投資研發環境低于其他8所城市,但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良好。六安的人均發展水平低,增幅緩慢。
宣城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在皖江城市帶中只比池州高,因子F1的得分始終是負數,說明宣城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增幅也平緩。因子F2得分提高較快,增幅達到120%,表明三年間人均發展水平提高顯著。
池州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總體最低,各項因子得分都靠后。池州接近皖南,是典型的生態旅游城市,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但隨著皖江城市帶的開發,池州承接產業轉移能力也在逐年提升,其中因子F1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較為平緩,三年間沒有顯著的提高,增幅只有16%。因子F2代表的人均發展水平提升迅速,三年間增幅程度高達160%,表明池州的整體經濟水平大有提高。
從表1可以得出,2010—2012年各城市因子F3得分幾乎都在下降,下滑幅度較大,說明各城市的研發投資速度相對于經濟發展速度滯后,效益不夠顯著。
四、結論
本文通過比較分析得出以下結論:2010—2012年合肥、蕪湖、馬鞍山的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平均得分排名前三,承接能力強。銅陵、滁州、安慶三年平均得分排名第4、第5和第6,承接能力處于中游狀態。六安、宣城、池州三市的平均得分排名最后三位,承接能力處于下游狀態,總體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偏弱。
通過比較9所城市2010—2012年的三因子得分發現,因子F1、F2得分都在逐年提高,說明各城市經濟都在向前發展,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整體都在提升,但因子F3所代表的的研發投資環境得分各城市都呈現下降趨勢,表明皖江城市帶的投資研發環境在與其他促進產業承接能力的因素相比時,效益不是非常明顯,呈現下滑趨勢。endprint
[參考文獻]
[1]孫世民,展寶衛產業轉移承接力的形成機理與動力機制[J]改革,2007(10): 121-125
[2]張冬梅提升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8(10):56-58
[3]周江洪,陳翥論區際產業轉移力構成要素與形成機理[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2): 66-70
[4]程必定產業轉移“區域粘性”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思想[J]華東經濟管理,2010(24): 24—27
[5]吳勇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5):40-52
[6]彭連清,詹向陽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環境與區域轉移趨向分析[J]蘭州學刊,2007(9):70-73
[7]陳耀,馮超貿易成本、本地關聯與產業集群遷移[J]中國工業經濟,2008(3):76-83
[8]高云虹,王美昌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的重點行業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12(5):131-136
[9]陳湘滿,劉海燕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承接產業轉移能力評價[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48-51
[10]蘇華,胡田田,黃麟堡中國各區域產業承接能力的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1(5):41-43
[11]孫雅娜,邊恕遼寧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能力與對策[J]遼寧經濟,2007(1): 25-27
[12]閆安,趙淑琪,裴鳳皖北地區產業轉移綜合承接能力評價[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8-26
[13]何有世,秦勇離岸軟件外包中江蘇四城市承接能力的綜合評價[J]軟科學,2009(12):86-95
[14]惠調艷,胡新,馬莉陜西軟件的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4):77-83
[15]李錦飛,張娜制造業轉移承接能力的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7):91-95
[16]高順成中部六省對沿海紡織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擬熵權分析[J]紡織學報,2011(4):138-145
[17]徐文勇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分析與評價——以紡織產業為例[J]特區經濟,2012(2):200-202
[18]劉川,宋曉明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高技術產業轉移能力評價——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14(2):15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