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斯娟

摘 要: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高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為探究載體,重點分析延時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合理運用,從而有助于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關鍵詞:延時性評價 高中信息技術 有效運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更加強調要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熟練掌握處理問題的基本技能與思想方法。然而,在現行高考制度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體系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作者從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信息技術教學中評價方式與方法的研究,在本文中通過理論探究與實際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重點針對延時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闡述,希望能給廣大教師一定的幫助。
眾所周知,評價是一個范疇,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具體來說,評價是在預定的標準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做出有價值的評定。美國心理學家奧斯本在他倡導的“頭腦風暴法”中提出延時性評價的概念和原理,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適當情況下可以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的效果不直接做出評價,而是采取推遲評價時間的方式,以達到評價效果的最大化,實現評價的最終目的。
一、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延時性評價的特征分析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延時性評價,具有鮮明的目的性與個性化的特征。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是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延時性評價促進了“三維立體”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學生是具有鮮活生命的個性化的個體,不同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延時性評價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差異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接近學生某方面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有效評價,利用多種評價方法和手段進行靈活機動的引導,以促進學生個體的快速發展。延時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享受“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自由。
案例一:在“VB程序的選擇結構”這一節的教學中,作者針對班級里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能力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對VB程序一點也不了解的學生,提供給他們給定的VB程序,學生觀察程序運行的結果,親身經歷運用計算機VB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基本了解程序設計的流程;對那些已經對VB程序有了一定基礎的學生,要求他們參與VB源程序的修改,利用教材中程序結構設計的原理設計程序,處理現實生活中典型問題。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要采取延時性評價方式,避免因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失去評價的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學效果不聞不問,而是將評價重點放在最終的教學成果上,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明顯的提高,也符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延時性評價要注意適度與靈活相結合的特點。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延時性評價的時間節點與長短都應該控制好,在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明確給出滿意結論之前,應該大膽地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分析,同時不能對一個問題不停地采取延時性評價,這種延時性評價要注意“適可而止”。從“度”上講:評價的言辭要與事實符合,既不能夸張又不能貶低,超值、過度的表揚會滋長學生的惰性,反而減弱了信息技術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信任度。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效、靈活地運用大量可比性材料進行客觀的評價與有效激勵。從“量”上講:延時性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中評價次數太多容易使學生產生評價泛濫與評價疲勞的反感情緒,反而容易使評價失去本來應該具備的功能和作用。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揮自身才智,能靈活采取教學技巧是成功運用延時性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中信息技術創新型課堂教學中,學生古靈精怪的奇思妙想經常給課堂帶來一些意外的“麻煩”,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師的靈活機動與因勢利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準確把握延時性評價的時機及度和量,能夠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延時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有效運用的案例分析
在“數據表格的加工”這節課中,教學目標主要是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方式對數據表格進行加工,體現表格的實用性。由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實際問題的特點設置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數據處理方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應用電子表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工具軟件處理身邊信息的意識。
巧妙設置延時性評價,可以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思維定式使得有創意和有價值的見解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有一定的滯后性,學生的結論過早地被教師進行評價,會使他們失去進一步探究與思考的機會,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的欲望會被嚴重打擊。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合理地采取延時性評價的方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針對實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自由的討論,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的結論和觀點,教師這時再進行有效評價,既能滿足學生參與和表現的欲望,又能提升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意識。
案例二:下表為某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生玩游戲類型的情況分析統計表:
試完成:
(1)對表格中數據的變化采取合適的圖表類型進行描述;
(2)根據圖表數據的變化,通過文本信息加工制作分析報告并形成簡報。
在處理本題時,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獨自處理,學生之間可以自由討論得出各自的結論,教師在學生觀點都展示好后再進行總結,這正是延時性評價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這一過程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在實際的信息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上一個問題回答結束后,準備對下一個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教師的表情、動作和語氣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有價值的暗示,學生根據這些信息重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愿望被大大地激發,由心理的調節外化為行為的調整,重新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教師在保護學生積極學習的心理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的寬度與廣度。
總而言之,延時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和改善了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有效提升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質量。作為一線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延時性評價的合理運用,將它具體、靈活地運用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文翀.信息技術新課程有效實施延時性評價的思考[J].中小學電教,2010(5).
[2]蔣曉凱,蔣曉亮.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延時性評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學教學參考,2013(14).
[3]謝奮.淺談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