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植卿+張國軼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是新時期黨的理論建設的重大課題,是進一步提升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的核心內容,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深入闡釋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堅定;道路;自信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01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新時期黨的理論建設的重大課題,是進一步提升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的核心內容,因此,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高度自覺、深入闡釋的重大課題。
一、從偉大征程和輝煌成就中堅定道路自信
習近平同志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道路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黨領導全國人民長期自覺實踐取得的偉大成就
堅定道路自信,就要對這條道路形成的歷史過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有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0多年從開創到拓展,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的生成、培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里程碑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自覺實踐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實踐經驗,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的道路。這條道路秉持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承繼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路線,繼承、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本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經過不懈探索和奮勇開拓,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事實雄辯證明,正是沿著這條道路,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強大和人民的幸福安康。鄧小平在總結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時深刻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有了道路自信,我們才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沿著這一偉大道路奮勇前進。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漸錘煉和形成了以自強不息為核心內涵的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迥然相異。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無論是搞革命還是搞建設,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同于“蘇聯模式”,更與“西方模式”有著本質區別。
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正是依靠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中戰勝困難、不斷發展,創造出璀璨的中華文明。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從實踐中正確選擇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熔鑄其中,既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發展規律,又立足中國的具體實際;既具有真理的世界性、時代性,又具有鮮明的中國氣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經世致用的思想傳統。中國自孔子以來,歷代史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均對經世致用的思想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我黨向來注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思想傳統,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形成了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求真務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精髓,是對中華民族致知力行、學以致用民族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體現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鮮明的民族特色。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準確把握當今時代特點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向前推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中堅定道路自信
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了深刻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段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也告訴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各方面的保證。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的政治前提。我們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形成和制定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能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靠的是黨的正確領導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黨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既不偏離“一個中心”,也不偏廢“兩個基本點”,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可靠保證。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認識。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們黨提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使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拓展和深化。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
我們黨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提出并不斷豐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重申了這個發展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體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內在聯系,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更加全面、更加豐富,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標和方向。
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思想理論基礎,建立在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基礎之上,從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規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其中,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下開辟、堅持和發展的。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準確把握貫徹落實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EB/OL].2007-10-24,新華網.
[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張植卿.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專題,2013.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