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澤凡
摘 要:受到西方藝術(美術)觀念、現有的教育體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呈現出分離的狀態。脫離日常生活的美術教育,既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美術教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功能。為此,需要改變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分離的現狀,讓美術教育回歸日常生活。
關鍵詞:美術教育;日常生活;分離回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145-02
盡管“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新課程改革促進了美術教育的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受到觀念、體制及財力等等因素的制約,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呈現出與日常生活相脫軌的態勢。與生活世界的脫軌使得美術教育僅僅停留在機械呆板的灌輸和模仿上,學生絲毫感受不到物體的豐富性和美感,美術教育也因此喪失了陶冶學生情操的原初目的。
一、日常生活是美術和美術教育的來源
盡管西方社會在很長時間內存在藝術(美術)與生活相分離的現狀,但是藝術(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藝術形態,一定是來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最終達到調節生活的目的。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藝術觀的重要內容。撇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紛繁復雜的藝術(美術)形式,從藝術(美術)最初起源來看,藝術(美術)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極其落后,原初人在與自然界的交往過程中產生出原始的自然崇拜,出現了諸如圖騰等最初藝術(美術)形式。與圖騰同時并存的還有原初人對狩獵、采集、種植等勞動活動描繪的巖洞壁畫、石刻等原始藝術(美術)形式。無論是具有宗教性質的圖騰,還是描繪勞動活動的巖洞壁畫,這些最初的藝術(美術)形態都反映了原初人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除了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外,藝術(美術)還有另一重要的功能,就是對現實生活秩序的調節和維持。人們的勞動過程不僅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交往過程,還涉及到人與人之間關系過程,如如何協作勞動、如何避免矛盾、如何分配勞動成果等等。這些關系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到族群的生存和延續。但如何處理這些關系呢?除了通過原始的血緣和宗教權威外,藝術(美術)成為調節個人行為模式、化解人際關系之間矛盾的潤滑劑。所以,《歷代名畫記》中有對藝術(美術)以“成教化,助人倫”的論述;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觀點??梢钥闯?,在人類社會早期,藝術(美術)和生活一定是和諧共生的狀態。藝術(美術)來源于生活的現實需求,并從產生時起就反作用于現實的生活,使得生活處于一種有序狀態。藝術(美術)與生活的相關性要求藝術(美術)教育同樣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否則藝術(美術)教育一定會喪失生活的豐富性和功能性。藝術(美術)和藝術(美術)教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傳統社會的繪畫中,松、竹、梅是常被涉指的對象,松、竹、梅被冠以歲寒三友的美譽。松、竹、梅之所以成為繪畫中???,正是在于其不畏嚴寒的品質對調節人和社會的積極意義。
二、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相分離是現今美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然而,就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而言,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態勢。教師在課堂上抽象地教學生美術理論,對素描和色彩的教育也只是靜態地通過對美術作品的介紹而實現的。即便有實物的介紹,也是機械的無生機的實物。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美術學習一定是機械、呆板、無生氣的。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的二分狀態,與觀念、體制及財力等因素緊密關聯。
其一,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之所以與日常生活相分離,是受到西方社會的藝術(美術)觀的影響。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藝術(美術)觀念正逐步影響著國人。西方社會藝術(美術)從日常生活中產生后,就或淹沒在對世界本原的執著追求中,或迷失在理性的分析和建構中。這讓藝術(美術)走上了與日常生活分離的不歸路。藝術(美術)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理性建構。如塞尚認為要用“錐體、圓柱體來描繪物體”。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藝術形態常常被人稱為“貧乏的藝術”。這種與生活脫離的“貧乏的藝術”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傳入中國社會,并成為一種時髦而出現在中國美術教育的課堂,不少教師以學生看不懂的美術作品作為有課程水平的標志,這必然會讓審美及審美下的美術教育脫離現實生活。
其二,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之所以與日常生活相分離,與現有的教育體制相關。盡管在教育問題上強調要實行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模式一直在義務教育階段占據主導地位,高考的指揮棒成為義務教育的無形導向。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都高度重視與考試有關的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等。諸如美術、音樂等課程僅僅作為素質教育的形式而存在。相對于語、數、外課程而言,課時較少、重視程度不高已經成為現今中國社會美術教育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通病。課時少,教師很難帶領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了解和觀察作品對象的真實的樣態。重視程度不高,使得學生和教師僅僅滿足課堂上的填鴨式灌輸。這樣的美術教育一定是脫離現實生活的抽象說教?,F有教育體制讓美術教育幾乎流于形式,學生無法從美術課堂中感受日常生活的豐富性,更不能通過感受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去塑造人的內在品質。
其三,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之所以與日常生活相分離,與教育投入的不足緊密關聯。美術教育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系統工程。受財力和編制等問題的制約,師資缺、財力投入更缺成為不少地區的美術教育的真實寫照。據相關統計,我國不少地區學校的美術教育無法正常開展。在一些城鎮地區,美術課程的開課率僅僅為73%,而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開課率更是不足70%[1]。即便是在開課的很多地區,受編制和財力的影響,很多的美術課程是由其他課程的教師(如很多地方是由語文教師)兼任。而多數兼任教師自身都不能對美術課程及相關的教育規律有很清楚的了解,這就必然使得兼任教師采取依葫蘆畫瓢的方法應付課堂教學。這樣的美術教育課程一定會脫離日常生活而呈現出涂鴉式的說教模式。
三、讓美術教育回歸日常生活,構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脫軌,使得美術教育成為無關情操陶冶和品質塑造的空洞的說教,美術對人的審美功能和塑造功能也就無法體現。美術課程成為應付素質教育檢查的雞肋課程,這使得教育資源被極大浪費同時,也使得學生喪失了審美能力提高及美好品質形成的重要途徑。因此,改變現今社會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分離的現狀,重新塑造美術課堂的積極功能,已經成為美術教育改革的目標。要改變美術與生活二分的異化狀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改變改革開放過程中對西方現代藝術(美術)形式和藝術(美術)作品盲目跟風和無甄別接納的錯誤行為。總體而言,西方現代藝術(美術)是建立在理性建構基礎上的意識形態。理性是西方社會擺脫黑暗的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力量。在理性對抗神性的最初時期的確也產生了諸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批具有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藝術(美術)作品。但是理性的抽象性無可挽回地將藝術(美術)與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分離開來。在理性的作用下,很多藝術(美術)作品成為無關生活的思維建構,藝術(美術)也通常成為少數精英們把玩的對象。這種脫離生活的貧困藝術(美術)無法讓人感受到藝術(美術)的美感,更不能陶冶人的情操,已經成為西方后現代藝術批判的對象。因此,我們要從中國社會的現實出發,自覺審視外來藝術(美術)形式和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尤其是在學校的美術教育過程中,不能過于媚外而否定藝術(美術)與生俱來的現實性和對人的品質的塑造性,讓藝術(美術)教育重回日常生活之中。
其次,要徹底改變應試教育模式,真正推行素質教育。現階段美術教育之所以出現師資短缺,美術課程流于形式、美術教育成為脫離生活的空洞說教,正是源于教育制度頂層設計的不合理性。應試教育使得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美術、音樂等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應試課程教學和學習的時間。美術教育最終成為語、數、外等應試課程學習的陪襯品和犧牲品。學生不肯多花時間在美術課堂上,教師更不會把學生帶離課堂到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美、體驗人和物。應試教育的制度和模式不改變,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想分離的現狀就不會根本改變。因此,需要真正推行素質教育,將美術、音樂等課程都納入學生考核的重要內容,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能高度重視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習,并通過富有日常生活氣息的美術教育不斷提升和塑造個人的品質。
最后,政府要加大對美術教育的投入。除了上面所提及的教育體制的改變外,政府加強對美術教育的投入是改變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重要保障。經費的不足、編制的緊張讓學校美術教育師資緊缺,更談不上有多余的費用讓學生外出生活體驗及寫生。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增加美術教師的編制數量,另一方面要增加學校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經費投入,為開展日常生活化的美術教育提供制度和經費保障,使得美術教育真正成為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的課程。
參考文獻:
[1] 林子毅.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3,(7):23.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