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波
摘 要:學業預警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具有促進和警示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學業預警教育的理論的探討和實踐問題分析,進而完成對這一體系的初步構建。
關鍵詞:高校;學業預警;體系構建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學生受其影響不斷增大,學業完成的質量也不斷惡化。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思想懈怠,生活懶散,學習目標不明,動力不足,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學業。那么,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完成學業,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組織部分的學業預警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1 高校學業預警教育的范疇和研究現狀
學業預警教育機制主要針對學生的學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警告。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育人模式,學業預警不是處分,而是一種教育的手段。該機制主要應用在學生課程管理、日常考勤和學業完成等方面,通過學校、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及時的發現學生存在各種學業問題,并進行信息交流與反饋、警示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同時采取相應措施,形成合力來預防學生偏離正常的學業軌道,促使其順利完成學業。
近年來,對高校學業預警機制的研究較多。曹威麟等對“學困生”群體學業落后或荒蕪的各種原因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建立“學困生”學業預警愛心援助工作機制。陳欽華等從有利于高校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角度出發,提出了高校學生學業預警機制的工作體系。華金秋介紹了我國臺灣高校學業預警制度背景、規定、特點,然后就建立大陸高校學習預警機制進行了探討。丁福興等人的研究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通過對實施學業預警機制前后學籍處理數據的對比分析,認為實施學業預警措施在降低學籍處理率方面的績效是顯著的,這一措施還有利于加強家校聯系,減少學籍處理工作中的糾紛與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2 高校大學生學業預警教育的重要性
2.1 學業預警教育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戰略發展要求
2007 年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 [2007]2 號 )提出要“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2007年8月教育部將“學業預警”作為公布的171 個漢語新詞之一,頒布使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以上文件要求均表明,學業預警制度對培養合格的人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2 學業預警教育是提升學業完成質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不斷擴招,而生源卻逐年減少,導致生源質量有所下降。近年來大學生課程不及格率重修率不斷上升,而且每年畢業生中暫不能畢業人數都占不小比例。因此,開展學業預警教育,對那些不及格課程較多的學生及時給予警示,讓他們及時調整心態和學習方法,克服自身缺點,自覺按期完成學業;同時也提醒其他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應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制定好學習計劃,順利完成學業。
2.3 學業預警教育能夠增強家校之間的聯系
學業預警機制給學校、家長、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的有效平臺,加強了學校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聯系。通過學業預警教育,學校及時發現學生在學業中存在的問題,并向學生本人和家長告知可能產生的后果,并協同家長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3 高校大學生學業預警教育體系的構建
構建學業預警教育體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實施學業預警原則
1.預防性原則。學業預警,關鍵在“預”字上下功夫,以預防為主,懲處為輔。作為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管理理念的一種舉措,實行學業預警教育旨在關口前移,強化預防,改傳統的“事后處理型”管理為“事前事中預防型”管理,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請家長配合學校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成績。
2.告知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學業預警,一定要向學生及家長告知,其預警信息一定要將學習成績單告知學生及家長,告知方式可以是郵遞、QQ及短信送達等多種方式,成績單應包含該學生學業基本信息,如學期所修課程情況,所得學分與應修學分的差距,與學籍管理規定對比情況,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家長閱后做出意見的要求等。
3.激勵性原則。學業警示不是對學生送達一份成績單就算工作結束,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方式達到鼓勵學生、激勵學生、督促學生學習的目的,實現學業的良性轉變,避免學生掉隊,從而不出現因學業的問題而對學生進行學籍變動的處理。通過學生的學業警示管理來約束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3.2 學業預警級別與教育
從學業預警級別上分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一學期有1門課程考核不合格,認定為黃色級別;考核不合格課程累計3門以上者,認定為橙色級別;課程考核達到5門以上者,認定為紅色級別。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負責與受到“紅色預警”的學生談話,輔導員、班主任負責與受到其他預警的學生談話,以督促其完成學業。
3.3 建立學業預警信息庫
狹義的學業預警是指學生因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態度不端正等原因,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明顯滑坡,不及格科目增多,影響大學正常的學業進程。學校綜合教務系統能夠及時分析數據信息,建立預警人員名單,進行緊急提示和預先告知,提醒學生務必進行改正與改進,以及有可能繼續發展會產生的嚴重后果,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加強自律精神培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4 學業預警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
(一)學業預警體系不完善,無法利用學籍系統建立學生預警數據庫。目前學校大力推行了學業預警,但預警體系還不完善,,無法進行全方位跟蹤。有些學生在預警教育的過程中不予配合,相應的懲罰措施有待完善。
(二)學業預警實施過程校系之間的分工、權責不夠明確。學業預警基本上是系一級層面在操作,校一級層面參與不夠。并且學校和系部都沒有建立長期有效的檢查監督制度,使學業預警機制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學業預警后期實施干預的工作方式比較單一,干預力度不大。對于那些學習已經存在問題的學生,僅靠輔導員一兩次談話是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的。而學校也沒有提供有效的幫助如對預警學生進行學業輔導、心理咨詢等輔助措施,大大降低了預警學生的正轉化率。
(四)學業預警教育與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夠。學生學業成績下滑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學業預警教育不能單一進行,要分析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因此學業預警教育應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
根據目前學業預警教育機制運行情況,可采取以下幾個措施進行優化與完善。
一是健全學業預警的工作體系,定期檢查,加強監督,促使學業預警工作的良性發展。學校可成立學業預警工作督導組,督導組成員通過定期與幫扶學生、預警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定期檢查,了解學業預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使學業預警機制日趨完善。
二是建立有效多層面的干預措施。各系領導、輔導員在獲得學業預警名單后,應在第一時間與受到預警的學生進行座談,通過他們的班級同學、舍友了解他們學習生活的狀態,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幫助措施。
三是加強預警檔案管理。輔導員在預警教育過程中應留有書面記錄,給每個預警學生建立預警管理檔案。幫扶學生也可將幫扶實施計劃、實施過程情況記錄、總結報告等材料交由系辦存檔管理。
總之,學業預警教育機制還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如何有效地實行這一機制,還需要繼續實踐、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