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紀念白求恩》一樣,本文的論說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段開宗明義,揭示了為人民服務的內涵;第二段闡述了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道理;第三段指出,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就能堅持好的、改正錯的;第四段說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解放全中國;第五段論述了開追悼會的目的,不僅是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團結人民。文章以悼念張思德同志為依托,緊扣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心論點展開議論,運用了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事理結合,論證透徹,深入人心。相信同學們讀了之后,不僅知道了“為人民服務”這句話的來歷,而且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真諦。
中學生高中畢業后,面臨的問題是繼續升學或到社會去找職業。升學應如何選科?到社會去應如何擇業?簡單地說,有兩個標準:
一、社會的標準 社會上所需要的,最易發財的,最時髦的是什么?這便是社會的標準。臺灣大學錢校長告訴我說,今年臺大招生,投考學生中外文成績好的都投考工學院,尤其是考電機工程、機械工程的特多,考文史的則很少,因為目前社會需要工程師,學成后容易得到職業而且待遇好。這種情形,在外國也是一樣的,外國最吃香的學科是原子能、物理學和航空工程,干這一行的,最受歡迎,最受優待。
二、個人的標準 所謂個人的標準,就是個人的興趣、性情、天才近哪門學科,適于哪一行業。簡單地說,能干什么。社會上需要工程師,學工程的固不憂失業,但個人的性情志趣是否與工程相合?父母、兄長都希望你學工程,而你的性情志趣,甚至天才,卻近于詩詞、小說、戲劇、文學,你如遷就父母、兄長之所好而去學工程,結果工程界里多了一個飯桶,國家社會失去了一個第一流的詩人、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學家,不是可惜了嗎?所以個人的標準比社會的標準重要。
因為社會標準所需要的太多,中國人常說社會職業有三百六十行,這是以前的說法,現在何止三百六十行,也許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都有。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行行都需要。社會上需要建筑工程師,需要水利工程師,需要電力工程師,也需要大詩人、大美術家、大法學家、大政治家,同時也需要做新式馬桶的工人。能做新式馬桶的,照樣可以發財。社會上三萬六千行,既是行行都需要,一個人決不可能會做每行的事,頂多會二三行,普通都只能會一行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試問是社會的標準重要,還是個人的標準重要?當然是個人的重要!因此選科擇業不要太注重社會上的需要,更不要遷就父母、兄長的所好。爸爸要你學賺錢的職業,媽媽要你學時髦的職業,朋友要你學社會上有地位的職業,你都不要管他,只問你自己的性情近乎什么,自己的天才力量能做什么,配做什么,要根據這些來決定。
歷史上在這一方面,有很好的例子。意大利的伽利略是科學的老祖宗,是新的天文學家、新的物理學家的老祖宗。他的父親是一個數學家,當時學數學的人很倒霉。在伽利略進大學的時候,他父親因不喜歡數學,所以要他學醫,可是他讀醫科,毫無興趣。朋友們以他的繪畫還不壞,認為他有美術天才,勸他改學美術,他自己也頗以為然。有一天他偶然走過雷積教授替公爵府里面做事的人補習幾何學的教室,便去偷聽,竟大感興趣,于是醫學不學了,畫也不學了,改學他父親不喜歡的數學。后來他替全世界創立了新的天文學、新的物理學,這兩門學問都建筑于數學之上。
(選自《胡適人生懇談》,胡適著,漁舟選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本刊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