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大大減輕了社會就業壓力,促進了市場有效競爭。本文主要就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現狀;問題;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08年以來,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吉安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的增長極。
一、吉安市非公制經濟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吉安市非公制經濟已頗具規模。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個體私營企業13.87萬戶,雇工50.26萬人,注冊資金605.53億元,分別較2008年增加5.67萬戶、17.24萬人和434.66億元。隨著全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與時俱增,貢獻日趨增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總量不斷壯大。2008年至2013年,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分別實現增加值294.55億元、342.34億元、426.55億元、521.65億元、606.78億元和690.08億元。2013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較2008年增長134%(現價),而同期GDP的增幅是123%,前者高出后者11個百分點。
二是比重不斷提升。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提升,2008年至2013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依次為58.3%、58.6%、59.2%、59.3%、60.3%和61.4%;二是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不斷提升,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7.67%提升至2013年7.89%,提高了0.22個百分點。
三是就業人員不斷增加。2008年至2013年,非公有制經濟中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分別為95.58萬人、100.95萬人、104.51萬人、108.93萬人、111.4萬人和114.99萬人,非公有制經濟體吸納的就業人數呈快速增加態勢。此外,數據顯示,非公有制經濟體中的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也一直呈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38.0%提高到2013年的42.8%,提高了4.8個百分點。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年來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對全市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歷史原因、外部環境等因素制約,全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依然偏慢,仍然過多倚重傳統行業,科技投入少、企業規模小、專業型人才還十分缺乏,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是總量依然偏小。從省內情況來看,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的7.67%,與其國土面積(15%)和人口(10.8%)占全省的比重還有相當的差距。與吉安市同屬中部非省會城市的洛陽2013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1711.7億元,是其2.5倍,人均為吉安市的1.8倍。與沿海發達省市相比,這種差距則更明顯。
二是競爭力不強。全市很大一部分企業原始資本較少、企業規模較小、產業也比較單一,導致市場競爭力非常有限。此外,大部分企業都還處于初級的加工階段,缺乏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意識抑或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品牌,導致產品可替代性強,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是結構不合理。從總體上看,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大部分還局限于小型加工、零售商業和飲食等投資少、見效快的服務業。2013年全市2.03萬戶私營企業中,批發零售有5242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有1564戶,僅這兩個行業占比就達33.4%,達三分之一強。此外,制造業有6115戶,占比也達30%,但大多產業、產品結構單一,盈利能力較為有限。
三、促進吉安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于各種原因,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中還遭遇著各種不平等待遇,相對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全市上下應千方百計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優質服務和優良環境。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放寬限制,減少行政審批項目,降低審批門檻,簡化審批程序,使其在登記、規費、服務等方面與國有、集體經濟享有同等待遇,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二是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吉安市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投資仍是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要進一步抓住沿海的產業轉移機遇,發揮其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勞動力便宜,各種基礎設施也較為齊全的優勢,吸引更多外地資金投入吉安的經濟建設。
三是要增強企業競爭力。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盡快突破“低、散、小”的產業結構,實現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化;要在提升企業品位,創造企業品牌,構建企業文化方面下工夫;要改變傳統的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構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強企業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建設,千方百計增強企業綜合實力,真正將企業做實、做大、做強、做久。
四是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政府應加大對銀行溝通與協調力度,讓銀行降低門檻、簡化手續,為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提供方便“綠色通道”;同時,還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擔保力度,為資質較好、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切實解決非公企業信貸難的問題。另外,要大力為非公企業與民資牽線搭橋,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突破企業融資瓶頸,從而滿足非公企業的發展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向紅.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思路探析[J].商業時代,2011(22).
[2]王作印.河南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5(16)
作者簡介:高志華,男,漢族,研究生,江西吉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