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葳
摘要:隨著經濟水平的大幅增長,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度逐年增長。由于“新課程”在全國各大教育機構如火如的推行,素質教育觀念深入人心。體育作為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不得不承認,現行的體育教學模式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弊端,因此,應對教育新形勢,體育教學如何轉變成為了廣大一線體育教師的關注所在。在這種情況下,結合多年的體育教學經驗就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優化問題展開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中體育 教學現狀 方式 方法
教育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對教學法進行及時的調整,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式。然而,教學法的改革不是獨立的,教育者必須樹立全局意識,對現存的教學問題進行全面改革。
一、現階段高中體育的教學現狀
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是認識問題,對于高中體育教學現狀的有效的分析將幫助教育者更加科學的制定改革計劃,以推進高中體育的發展。
(一)體育教學方式單一,缺乏變化
現在的體育教學偏向于一種“競技性”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體育教學帶有一種嚴重的目的性,以使得教育偏向于使用某一種方式對某一個項目進行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體育積極性。
比如,不少學校會定期舉行“籃球賽”“田徑賽”,這些賽事往往會被教育者當作體育教學的重點項目而忽視了對其他項目的教學。這樣的“競賽”性質的教學不僅會使對這些項目不感興趣的學生對體育課產生抵觸情緒,還會使得對這些項目存在一定興趣的學生由于教學的單調性而喪失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過于統一化
人與人的運動機能是不同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而傳統體育教學之中總習慣于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
比如,不少學校以“800米跑”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而有些學生運動機能較差,或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導致運動能力低下,就會這這種不合理的統一教學中取得不及格成績,大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
(三)教學理念陳舊,缺乏學生能力培養
當今體育教學中,許許多多的教育者不是為了“體育”而進行體育教學。而是因為“體育成績”而進行體育教學。使得學生牢牢的被束縛于成績之下,盲目的對學生進行提效的強化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體育基礎技能的培養,只是學生始終處于“超負荷”的狀態之下,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對體育教學產生一種抵觸心理。
(四)體育設施不全,教學資金投入不夠
正所謂“強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條件決定發展水平”。體育設施是體育教學的基礎,離開了體育設施的體育教學是不完全的。而現在許許多多高中學校,特別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的高中學校,就存在嚴重的器械不足的問題。以使得許多教程之內的體育項目無從開展。
比如,在講授網球知識的時候,卻沒有“網球場”,“網球拍”等必要的物質條件,那么“網球”教學課程就根本無從下手。
(五)缺乏高素質的體育教師,教師隊伍水平不高
現在的高中教育往往處于一種“應試”教育之中,學校偏重于文化課程,而輕視體育技術類課程。因此,也就導致了學校缺乏對體育教師的定期考核,導致了體育教師體育素質逐年降低的現狀。而教育者是學生的模范與先導,教育者體育技能的退步必然導致學生體育學習的落后。
二、新課程下高中體育教學對策探析
(一)轉變并豐富高中體育教學方式
體育應當是富于活力的,而不應當局限于死板的單項競技中。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加大教學的多樣性轉別,將體育教學從“競賽性”中解放出來。
比如,在平時的體育項目中可以根據大部分學生的意愿增加“乒乓球”,“踢毽子”,“羽毛球”等項目,教學方式也可以采取“游戲法”,“活動法”,豐富體育課程。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手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者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的衡量標準,讓學生有所收獲。
(三)革新體育教學理念,培養學生體育能力
體育教學應當以增強學生體魄和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為基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因此教育者必須全面革新教學理念,進行科學教學。
(四)學校全面加大對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完善體育設備
學校應當進行積極的體育設施維護建設,提供必要的體育教學基金,以使得體育教學項目得以正常開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除此之外,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體育建設還需要注意引進高素質教師,提高教學者整體素質。定期對體育教學者進行考核,以便于一稿教學者自身的體育技能與體育素養。這對高中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教學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當今社會,我們不應該僅僅重視“應試”的課本知識,還應當積極地關注學生身體健康,體育技能的發展。因此,教育者要積極提高自身的體育教學能力,積極對體育教學加以優化。確保學生學有所得,得有所成,以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應忠杰.新形勢下高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和優化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137.
[2]金群立.新課程下高中體育教學開展的困境及優化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1,(09):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