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設置的變遷經歷了文革后恢復階段、85方案階段、98方案階段、05方案階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改革應遵循05方案突出“整體性”的總體方向,課程改革方案可采取專題式教學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教學改革 專題教學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但從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總體情況來看,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普遍不高。因此,應當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改革。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設置的變遷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伴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變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也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第一個階段是1978~1984年。這一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是以《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兩門課程的面貌展現的。第二階段是1985年~1992年。根據1985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課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簡稱85方案),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了調整。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為四門:《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在這個階段稱為《馬克思主義原理》。第三階段是1993年~1998年。1998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意見》(簡稱98方案),將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式與政策》。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內容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課程設置。第四階段是1998年至今。2004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將98方案中的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具體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整合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將《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概論》整合為《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整合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另外開設了《中國近代史綱要》,原來的《形式與政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作為選修課。2005年秋季率先在部分院校試點,該方案簡稱05方案。當前全國各高校所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就是05方案后課程設置的名稱。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改革的總體方向
2005年12月2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下發的[2005]64號文件《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反映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真理。它既應該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更應該進行整體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這個“更應該”為05方案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所有課程指明了改革方向,即要更加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
根據05方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兩門課程整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堅持整體性原則。這種整體性原則在教學內容的設置過程中體現為以下三點:其一,是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內容與其他三門課程內容的銜接上。為了實現現有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學部門宏觀對四門課程的內容進行整體協調。對于各門課程的重復內容,可以在課程開始前的備課過程中,進行合理分配和設置,以避免教學內容重復引起的教學實效性不高的情況出現。其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自身教學內容整體性的實現。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內容設置好專題,要使專題內容自成系列。具體專題內容的設置可以不囿于教材的先后順序,但是各個專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線索。其三,是每一個專題的具體內容的教學要體現整體性,通過對本專題內容的合理安排,使得各專題的內容具有邏輯自洽性,才能在講授過程中真正讓學生信服。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案
在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改革總體方向的基礎上,我們在此對我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專題式教學改革加以介紹,以期拋磚引玉,為其他院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我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共計54學時,其中理論課時為42學時,實踐課時為12學時。理論課采取專題教學的形式進行講授,分為九個專題。各專題內容和學時安排如下:專題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信仰(2學時);專題二:探尋世界的本原(4學時);專題三:世界的存在狀態(6學時);專題四:認識世界的形式和尺度(6學時);專題五:人類歷史之謎(6學時);專題六:無可逾越的卡夫丁峽谷(10學時);專題七:歷史的終結還是過渡(4學時);專題八:蘇聯的經驗教訓與中國的發展(2學時);專題九:最崇高的社會理想(2學時)。實踐課按照實踐課教學計劃,結合理論課的某些教學專題,采取多樣化的形式開展。專題一安排4學時的實踐課,教學主題為“理論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內容為“大學生信仰、消費、婚戀觀等狀況調查”,實踐形式為“進行調查并撰寫報告”;專題二安排2學時的實踐課,教學主題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實踐教學內容為“閱讀經典作家原著”,實踐形式為“撰寫讀書筆記、讀后觀”;專題五安排2學時的實踐課,教學主題為“天下興亡為己任”,實踐教學內容為“當年社會熱點問題”,實踐形式為“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專題六安排2學時的實踐課,教學主題為“槍炮與玫瑰”,實踐教學內容為“資本主義新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實踐形式為“講座”;專題八安排2學時的實踐課,教學主題為“執政黨興衰史鑒”,實踐教學內容為“日本自民黨、蘇聯共產黨敗亡的錄像”,實踐形式為“觀后觀、心得體會等”。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內容重點突出,問題意識鮮明,并且具有貫通的理論邏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朱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3,(5).
[2]王輝.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改革中的三個轉換[J].教育探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