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摘 要:世界經濟形勢的風云突變,京津冀作為中國北方機構及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也被我國定為重大國家戰略。海關作為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通過“一個中心 四個平臺”的作業架構,沿著京津冀海關業務一體化的改革思路,服務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戰略勢在必行。
關鍵詞:京津冀;海關;一體化;協同發展;監管機制;改革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鄲、邢臺、滄州、秦皇島、張家口、承德和石家莊,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5 億人。其地緣相接,歷史淵源深厚,能夠實現協同發展。京津冀地區,與長三角、珠三角一起,并稱為中國三大城市群。雖然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間聯系松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且差異懸殊,但若借鑒兩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打破“ 一畝三分地”思維,再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必將使本地區經濟實力得到提高,實現協同發展,合作共贏。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提出京津“雙城記”的概念。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2014年2月,習近平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就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提出七點要求,明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定位。同時,要求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一重大國家戰略,通過大力推進京津冀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在海關對進出境貨物監督管理方面,實現三地海關間的一體化作業,適應企業生產經營和現代物流發展需要,建立監管更加嚴密、通關更加高效、服務更加到位的海關監管服務機制和模式,促進貿易便利化,從而為京津“雙城記”和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一、京津冀地區貿易現狀
近些年來,京津冀地區對外貿易活力持續增強,2013年,京津冀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6125億美元,約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7%。京津冀通關一體化在北京和天津海關之間已于2014年7 月1 日正式推行。數據顯示,2014年7月1 日以來,已經有超過10萬票進出口報關單,按照通關一體化方式進行運作。加之該地區擁有環渤海區域與華北、西北等內陸地區距離最短的港口天津港,擁有國際大型航空港、中國民用航空輻射中心的首都機場,擁有世界最大能源輸出港的秦皇島港,還擁有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各種類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通關效率和京津冀區域物流速度的提升,對于發揮對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至關重要。
二、京津冀海關業務一體化的改革進程
在明確了 “京津冀海關業務一體化”的改革方向后,我國于2014年5月由海關總署正式對外發布《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為較好的履行海關作為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的職責,充分發揮北京、天津、石家莊三個海關的監管優勢,增強監管合力,執法統一,通過構建區域通關中心,打造統一的申報平臺、風險防控平臺、專業審單平臺和現場作業平臺,通過海關信息化手段共同構建一體化通關作業的基本架構,建立區域通關一體化作業模式,明確各相關作業環節。不能一關一個樣,讓企業無所適從,讓企業在辦理海關事務時,真正感受到“三關如一關”。同時,涉及海關法制建設、稅收征管、打擊走私等9個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步推進,保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可以順暢進行。要“以京津‘雙城記為突破口,推進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隨即將京津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的范圍,擴大到石家莊關區。
作為第一批實驗者,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肩負重任,不僅要解決通關一體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可復制、可推廣。作為先行者,在沒有任何原則、框架可循的情況下,固有的海關現行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早已被熟知,而通關一體化改革則要求在體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機制創新來實現。就是需要京津冀地區的海關,摒棄“各自為政”的思想觀念,主動融入發展改革大局。將曾經各自獨立的業務,進行深度的溝通和融合。這項改革涉及全部海關業務領域,業務職能部門、主要業務現場和后勤保障部門等等。
三、“一中心、四平臺”的區域通關一體化作業架構
《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的主要作業框架是通過建立“一個中心”,即:區域通關中心。在現有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京津冀地區海關通過機制創新,將原先各自獨立的通關管理體系,通過信息網絡互聯互通,形成區域聯動的通關中心; “四個平臺”包括:一是統一申報平臺,京津兩地企業在獲取艙單信息后,通過京津海關的電子口岸,可以按照經營單位注冊地或貨物進出境地自主選擇申報口岸向海關提交報關信息,開放兩地代理報關企業異地報關授權,打破異地申報限制,實現“一地注冊、多地報關”;二是統一風險防控平臺,京津兩關按照統一的風險參數和布控指令對京津口岸申報及進出境的企業、商品等進行風險甄別,實現同一企業同一商品統一風險防控;三是統一專業審單平臺,京津海關按照各自監管優勢進行分工,開展更加專業化的審單作業,如北京海關負責審核航空器、電氣儀器等商品,天津海關專審車輛、礦產品等;四是統一的現場作業平臺,實現指令互認,明確一體化報關單貨物原則上在口岸海關實施查驗,統一卡口核放標準。
四、關于京津冀海關業務一體化模式的設想
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將使跨區域通關更加便捷, 京津冀三地企業除需要查驗的貨物要在實際進出境地海關辦理驗放手續外,可自主選擇申報的海關,可實現跨關區的放行;惠及企業范圍更廣泛,京津冀地區企業都被視為一個關區的企業,并放開了企業類別的限制,腹地地區企業在京津冀口岸通關,也同樣適用一體化通關模式;同時,一體化改革將使企業進出口物流更順暢,海關服務也將更加到位。
比如石家莊企業在首都機場通關的貨物,在一體化通關模式下,企業可以直接向石家莊海關申報貨物進口,而不必再到北京向首都機場海關申報;石家莊海關可以直接對貨物進行放行處理,首都機場海關則根據石家莊海關的放行指令放行貨物。貨物放行后,企業可以直接將貨物運輸到廠,不必再通過地面航班的運輸形式周轉至石家莊機場后,再運輸到廠。一體化模式下,石家莊企業通過首都機場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時間將大大減少,同時也節約了大筆費用。
結語:通關一體化改革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表面上看,企業受益最多,但其深遠影響不止于此。改革將釋放國內各區域發展潛力,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北部灣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等地快速跟進。逐漸改變內地沿江各省份的貨物成本,使其能通過低成本水運快速走向世界,逐步拉近相關區域與國際市場的距離。
綜上所述,京津冀海關要主動適應和服務于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充分利用自身垂直管理的體制優勢,對京津冀區域內,乃至更廣域范圍內的管理資源加以整合,簡化海關手續,降低通關成本,不斷提高進出監管效率,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揮職能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志榮,北美大都市區改革 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啟示[J]. 理論探索, 2014, (4): 80-82
[2]王琳琳, 劉, 暢. 解讀京津冀海關一體化[J]. 科技研究, 2014, (17): 524-524
[3] 孫久文, 鄧慧慧, 葉振宇.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合作途徑探討[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08, (2): 55-60
[4] 蘆玉敏,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唐山海關的作用分析[J] . 電子制作2014, (21) :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