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清
【摘 要】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這對每個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數感;培養;教學策略
新課標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提出來,并且把“數感”擺在六個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數感,是新課標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成為當前廣大教師頗受關注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
一、創設情景,培養數感
數概念的教學,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問題情景,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對數的感知,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形成,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數概念。例如在教學《噸與千克》時,我創設了下面的情景: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那天那只老龜背他們通過通天河后,唐僧師傅問老龜:“你的體重是多少呢?”老龜微笑著說:“有人說我重1噸600千克,有人說我重1.6噸,還有人說我重是1噸。我也不知道我是多重了。”這時孫悟空笑了,說:“我知道了……”同學們,你知道了嗎?從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對比,體會用多種說法表示同一個數量。說明一堆貨物的重量,既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者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在分數、小數、整數之間建立了聯系,知道能從多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噸與千克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學生對數的認識僅僅是建立數感的第一步,還必須讓學生在具體的數量對比中進一步建立數感。
二、攝取生活素材,讓學生感知數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中處處充滿著與數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認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根據所學數的內容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去尋找數、體察數、感知數,讓他們感到數就在身邊,而且每天都離不開數。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表幾點起床;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再如教學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學號、生日、身高、體重、鞋號;自己家所在的街道號碼、住宅的門牌號、汽車和摩托車牌的號碼、自己家的電話號碼、居住區的郵政編碼;自己喜歡的某本故事書有多少頁、1頁大約有多少字,到菜市場買菜,各種菜的價格;到商場購物要看商品的標價付錢,這些標價、購物的錢款都是有具體意義的數。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了數的的意義,為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三、在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數感
數學與我們日常活動密切相關,小學生時時刻刻都在和數“親密”接觸。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系,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受無處不在,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如,在教學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我讓學生操場上走走、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10米、50米、100米的距離;讓學生用手勢比劃1厘米、1米的長度;同桌之間互相測一測身高、頭圍、胸圍、步足、立定跳遠的長度。到學校飯堂去看看、掂掂、稱稱各種蔬菜的重量,感受1斤、2斤、100克、1千克的實際重量等等。經過開展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喜愛,不僅可以獲得數感的啟蒙,還能培養學生的“親數學”行為,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解決問題,讓數感得以升華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一種意識活動,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有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的時候,它便會自然出現。小朋友在解決問題時,就是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細致周到的考慮每個方面。在這樣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不斷完善自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并不斷建構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的意義,使學習者與真實的實踐有效地聯系起來,升華數感。如在學習了平均數后,調查小組成員每人的奶奶各多少歲,爺爺多少歲。然后讓學生估計算一下,平均年齡約多少歲?再如:估算上街幫媽媽買菜,大約需要幾個素菜,幾個葷菜,每種菜價約多少元,共要帶多少錢?學習統計后,讓學生對家庭各項開支、用水、用電、電視節目收看情況進行統計,并據此提出對自己家庭的建議書等。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通過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能完成的,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斷的在努力鉆研教材,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造性的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設教學環節,把幫助學生建立數感作為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并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看到不足,揚長避短,在每次教學過后都進行反思,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因人施教,量體裁衣,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朱超.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思維[J].《快樂閱讀:下旬刊》.2012年8期
[2]陳彩云.淺談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年12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南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