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桂
【摘 要】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 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思維品質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數學本身邏輯性較強,根據學科的這一特點,把數學知識作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題材,寓思維訓練于教學之中,關鍵在于在教學中加強知識發展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獲得知識思維的全過程。《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思維的興趣
教師要調動學生創造思維的積極性,這就要學生思維,要學會思維,首先就要能夠思維。“能夠思維”就是應當有問題的情境,適時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引發思考,這樣有助于驅動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為激發學生探求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興趣教學開始,教師是先出示一組已知長和寬的長方形和已知邊長的正方形圖形,師生開展競賽看誰能先求出它們的面積,當老師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它們的面積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時,學生應產生了疑問,將會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通過教師啟發誘導,讓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正方形邊長與面積大小之間的關系,學生就會投入到積極的探索中,這樣將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二、利用舊知,培養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培養學生思維的個性化、多元化。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有利于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知識點, 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學生已經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后,利用原例題,變原有條件為“把一個直徑20厘米的圓柱,沿底面直徑從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個和它體積相等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的圓柱表面積增加7平方厘米,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教師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經驗情境。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圓柱變形后,新形體和原形體等積;新形體的長恰好是圓柱底面周長的1/2,新增表面積7平方厘米正好是圓柱體變形后所得長方體左右面面積之和。 如此分析探究之后,學生很快會得出這個長方體(即變形前圓柱體)體積為“長方體左(右)面積×長方體的長”。此時學生的思維方向很明確,且面對足夠的思維空間,具有進行遷移思維的良好氛圍,適合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思考。因為長方體左(右)面積=圓柱的底面半徑(r)×圓柱的高(h)=hr;長方體的長=1/2圓;周長=πr。所以,圓柱體變形后得到的新的長方體的體積為“長方體左(右)面積×1/2圓周長”,即“hr·πr”,整理后得V=πr[2]·h。通過上述思維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圓柱體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鍛煉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敏捷性,創造性地應用已有知識解決了新問題。
三、主動參與,激發創新思維
數學課堂就是在活動中學, 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顒邮菙祵W內容的載體和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求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恰如其分地組織數學活動、發展學生思維,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活動、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積極創新,使其個性、潛能得以充分開發,數學能力、數學思想得到充分的發展,是課堂上組織數學活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目標。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對,以及幾個平行四邊形,進行擺一擺、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過拼、擺、移、剪成以前學過的什么樣的平面圖形?
這個教學主要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去尋找和發現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的同學用一對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學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學只用一個三角形,通過割補方法,也能轉化為長方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實驗,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三角形的高;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在老師創設的問題中,學生動腦探索,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研究、創造,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意識。
四、設計練習,促進思維發展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
如,講過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課本中的練習題,給出兩個數相加再乘以一個數,要求學生應用運算定律寫出與它相等的式子以外,還可以給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讓學生判斷那個是錯誤的;或者用3種圖形代替具體的數,寫成兩個式子,如(○+△)×□和○×□+□×△,讓學生判斷它們是不是相等,并說明根據。通過多種練習形式,不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
總之,數學教學就是開發、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是學生以思維的方式去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手、眼、口、腦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生活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 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鍛煉,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是我們數學教師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重要任務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桂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