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摘 ? 要】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科學史上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作為一線教師,使學生想問、敢問、會問、愛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為例,從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敢問;教會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體驗學習成功,使學生愛問四個方面探討培養學生課堂提問的有效做法。
【關鍵詞】提問;情境;民主;質疑;體驗
科學史上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牛頓對蘋果往下落的現象提問,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對壺蓋被蒸汽托起的現象提問發明了蒸汽機……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一個人不能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無從談起。所以使學生想問、敢問、會問、愛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國現代教育應該重視的問題。下面就結合數學課堂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引起,且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設法去尋求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問題,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發問。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質疑釋疑的情境,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打破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困惑,引發認知沖突,誘發問題意識,使其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作進一步的探究以解答問題,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凡事想問個為什么,對身邊發生的事常常會感到驚奇和疑問。好奇心正是創新的潛在動力,因此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懸念,來激發學生想“探個究竟”的欲望。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告訴學生:“你們隨意說出一個數,老師就能判斷它能否被3整除”。有的同學當然不相信了,都搶著要來試一試,結果他們驚奇地發現老師的判斷都是對的。“奇怪!老師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自然成了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想問”也就水到渠成。
二、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敢問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敢問,就必須為學生參與教學創造一個民主的氣氛,這是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產生的“土壤”。
小學生缺乏敏銳的觀察力,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現行的教學中,教師忙于創設問題情境,忙于啟發學生探究問題,忙于介紹數學定義、定理、公式,忙于引導學生解題,就是不讓學生質疑,偶爾有個別學生發現問題并鼓起勇氣提出,老師也只不過是做答,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肯定,更沒有鼓勵,甚至還會說:“這么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太幼稚了,以后考慮好了再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只是等待老師向他提出問題。就算偶有疑問也會由于多種原因而不敢提出了。
教師要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并且做到三多三少:當學生所提問題有些幼稚時,要多一點容忍,少一點譏笑;當學生所提問題有點怪僻時,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當學生為了表達一個問題急得面紅耳赤時,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急躁,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象乃至于別出心裁的念頭。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問、敢說、敢想、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教會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且小學生不敢在課堂上提問題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問,對提問的方式,方法,內容敘述形式等沒有掌握。面對新知識點不知道應從哪方面對它進行提問,這類學生占大多數。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生產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隨時注意發現和挖掘教材中隱藏的數學問題,善于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比如,在教學“年、月、日”認識閏年時,教師可先談話創設情境: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疑”,心理產生了懸念。這種疑制成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對照萬年歷小組合作探究之后就知道了,這樣的學習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四、體驗學習成功,使學生愛問
課程標準提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更是如此。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于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做。”我們從他的觀點中可以領悟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功的學生,是在教師、同學、家長的表揚聲和贊美聲中歡度學習生活的;而那些一次又一次遭受失敗的學生,是在教師、同學、家長的批評聲和斥責聲中苦熬學習生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千方百計使學生“享受成功”,他們才能學有勁頭。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提問,力爭使提問功能發揮得更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敢問、想問、會問、愛問,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并且通過自已的自主探索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許云貴.數學教學語言的七點特性[J].黑龍江教育.1998(12)
[2]張峰.數學教學中的聽說讀寫[J].黑龍江教育.1998(12) [3]鄭晶華,鄭金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淺見[J].教育評論.1999(03)
(作者單位:浙江省東陽市白云銀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