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瑩 馮彩平 張蘇勤等
摘 要:食品科學的研究對食品的營養素多樣化提出要求,為滿足不同層次水平上的生命對營養的需求,這是食品研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該文對食品科學核心課程進行了整合,加強實踐教學,結合企業培養,與職業對接,把學生培養成直接能進企業的食品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培養方案;就業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145-02
根據我國高等教育工程系列專業的教學實踐和形勢需要,對食品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進行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的[1]。我校生命科學系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對新形勢下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改革,盡管開設這個專業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這短短的幾年里,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以下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內容、改革思路、培養目標等幾個方面介紹食品科學與工程核心課程群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的構建
按照“門數適宜,重點突出,相互支撐,形成一體”的基本設想,我們選定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基礎、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工藝類課程5門理論課以及其配套的實踐環節組建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其中食品工藝類課程包括畜產品工藝學、軟飲料工藝學、功能性食品、果蔬貯藏與加工工藝學、糧油加工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教學內容全面豐富[2]。未來的食品科學已經不同于傳統的食品工業,因此為了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食品工業的人才,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來充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并提高其實踐能力,從多方面培養創新型食品技術人才,核心課程群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基本知識,開闊眼界,提高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他們將來從事的食品行業有所幫助。
2 教學方法
在多媒體教學十分普遍的情況下,我們更加重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鼓勵教師采用十分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重視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我們采用啟發式教學,輔助自學,多媒體教學,教師教與學生學相互結合的方法,其中以同學們自主發現學習為核心,教師引導為輔,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核心課程群的授課上,我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制作一些基本的食物,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操作,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及相關知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發散型思維[3]。從中學生們收獲了知識與技能,并且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這個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并做出更合理的規劃。
3 實踐內容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我們重點加強以下教學與實踐,主要有:(1) 掌握化學、食品化學、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術;(2)掌握食品分析、檢測的方法;(3)具備工藝設計、設備選用、食品生產管理和技術經濟分析的能力;(4)熟悉食品科學發展的方針、政策和相應的規則;(5)了解食品加工、儲運、保藏及資源綜合利用的現狀以及發展。通過實踐來提升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思考能力、職業活動實踐能力等[4]。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去附近幾家已達成長期合作協議的食品廠實習,通過反饋,同學們得到了廠家的一致好評。有些同學留在食品廠以便更好的發展自己。除此以外,積極鼓勵同學們利用假期在與專業相關的崗位上實習,在家制作食品,更好的應用已學到的知識。
4 改革思路
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生物資源的開發,培養食品業或加工業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操作能力的人才,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群的實踐與改革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適應現代食品業教學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學習最新食品方面的知識。幫助同學們將來更好的就業,開設了核心課程群,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們了解更多的知識[5]。
(2)發揮生物學的優勢,加強工科與理科的教學結合。食品工業課程的基礎是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工藝學等。近幾年,把傳統食品業與科研,教學相聯系開發出了一系列的特色產品,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環節,創建呂梁地區企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實踐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學生們學習理論知識最終要學以致用,因此辦好校外實習基地,對于學生們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現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是大勢所趨,在未來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進行教學實踐,一方面教師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有充分的實踐機會,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是很有益處的。
(4)堅持科學和人文教育并重。在新形勢下,著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學習科學技術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6]。在進行科學教育的同時注入人文精神的培養,多開辦文學講壇,以提高學生們的綜合應用能力。
(5)因材施教,整體優化。核心課程群首先在國家這個教育方針下,又根據本學校,地區的現狀而進行設計的。對其中各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活動,整體進行優化,因材施教,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5 培養目標
在面對新形勢下的嚴峻挑戰,我們要培養面向新時代的食品科學與技術人才。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供應,食品安全都是當下的核心問題。面對大環境,我們通過進行食品科學與工程核心課程群的改革與實踐,目的在于培養新一代食品科學人才,增加食品科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率,這是我們改革的目標。
(1)加強食品安全教育。除了重視理論知識方面,更加注重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特別是食品檢測技術的培養[7]。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因此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時,必須讓學生們具備相關知識,以后在就業時嚴把安全這一關。
(2)就業是主要的目的,學習知識為的就是將來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作用。這次改革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適應當今社會食品業最新發展下,培養最適合的食品科學人才。讓學生們步入社會時,掌握基本的食品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加強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一批批能力強,素質高,基礎中的新一代的食品科學人才,為國家食品行業不斷注入新的血液。
(3)在進行食品科學人才培養時,注重不斷地創新,從基本的教學設計上不斷思考與反思、優化課程設計、注重多元化發展,探索一系列的特色食品產業,不斷豐富,不斷創新,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
6 結語
新形勢下,對于培養高素質的食品科學技術人才迫在眉睫,因此課程群的設計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本次改革初步有了一定成效,我們會根據學生從業情況進行追蹤,及時了解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努力培養新一代的創新型的食品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麗萍,劉東升,林民.“課程群”教學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26(3):103-105.
[2]侯東麗,靳軍.食品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4):30.
[3]高夢祥,嚴奉偉,王辰.食品科學與工程產學研合作教育體系改革[J].教學研究,2009,4(32):57-60.
[4]張俊,張家年,羅家林.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初步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1999(1):54-56.
[5]張劍,李夢琴,馮勤,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6(6):54-56.
[6]蔡華珍,湯志,郭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9(2):64-66.
[7]周文斌.食品科學與工程教學改革初探[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2(3):311-313.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