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徒制是現代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模式,是一種結合實際生產過程、實際項目以言傳身教為主要方式的技術、技能的傳授方式。文章以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介紹校企合作,采用學徒制的方式從教學管理運行、學徒制人才的培養、師資項目的合作、企業服務的對接、學生的就業等方面進行研究,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關鍵詞:學徒制;校企合作;技術技能人才;人才培養;職業教育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729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不僅需要學術上的頂尖人才,還需要更多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學徒制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最有效地方式之一,學徒制是指在專業的從業者指導下,通過實踐學習,向下一代傳承專業經驗和技能的最有效方法。本文結合我院進行學徒制試點的多年經驗,對構建校企合作、培養學徒制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創新提出適合區域發展的高職學徒制校企合作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模式。
1 學徒制校企合作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背景分析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飛速發展,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但是縱觀國內外及企業需求,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而學徒制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提高培養人才質量的有效模式,是一種結合實際生產過程、實際項目以言傳身教為主要方式的技術技能的傳授方式。
1.1 國外發展現狀
英國。英國高等學徒制教育是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高等教育的結合。它是將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與高等教育證書的學習融合在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既吸收了傳統學徒制教育的優點,又將現代學校的教育結合起來,在英國職業教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自1998年引入“新學徒制”,將學徒制與培訓制,學生、培訓機構與雇主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立法促進、指導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參與教學肉、課程評價等各個層面的決策,從制度的質量上保障了現代學徒制的實施。
瑞士。瑞士的學徒制教育模式是由企業、政府和學校三方緊密合作的。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約有三分之二選擇職業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共識,職業教育一樣有出息,學生從小就開始培養各種勞動興趣、勞動技能,學徒期間,企業支付給他們正式員工的四分之一作為報酬,并進行3~6年的職業教育學習。
1.2 國內背景及現狀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有1300多所,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學校為主,企業參與的較少,沒有從法律上、制度上對企業的參與進行約束,培養出的人多數不符合企業的要求,到工作崗位后進行現培訓,對機械類而言,少則幾月,多則一兩年,一些中小企業不愿意將成本用在對新人的培訓上。
而大企業人才需求又非常有限,小企業新人工資低,等員工一旦練成手后,立刻琢磨跳槽,到工資、收入更高的地方去,留不住人才,造成惡性循環。如何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對接起來,我國的政府、行業、高職院校等也都一直在積極想辦法。直到2014年,國家支持力度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中指出:“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服務對象指出了方向。
2014年9月《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文中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了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總的要求,指導思想及工作原則,文中專門指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
2 目前我國高職機械類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省各職業院校及在校生、畢業生的調研,發現高職機械類學生的人才培養、學生管理等諸多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2.1 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法可操作性不強,沒有與勞動制度的有機結合
企業合作意思淡泊,只能是以現行利益為驅動的合作,要通過法律在現代學徒制教育體系中明確政府、企業、學校的權利和義務,要用合同來進行管理。
2.2 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入不夠
職業院校工學結合的模式一直呼聲很高,而且也是高職院校口頭上的“一頭熱”。第一,時間上沒有解決。鼓勵但又給教師大量的授課任務作為其基本工作量,日常事務繁雜;第二,制度上沒有解決。通過調研,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確實需要像我們這樣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進行深入合作,項目開發,但如何合作、如何利益共享,沒有一個標準的制度約束,如果單純地就是教師業余時間,有能力的教師完全可以不必通過學校,無法以老帶新,帶動一些年輕教師、培養新人;第三,激勵措施不夠。合作呈無緒狀態,近幾年出現過這樣的狀態,工作干的越多,付出的成本越大,尤其是一線教師,在學校沒有話語權,只有上課學時才算工作量,其余全白干,連優秀、先進,普通教師都很難爭取上,大家爭著去當領導,極少人去鉆研業務、搞學術,大家混日子心態嚴重。
2.3 評價機制不健全
由校、企、社會組成的整體評價機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質量保障體系、質量監控體系不健全,多數都是學校的自我評價,企業象征性地評價。
3 學徒制校企合作技術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高等示范院校,一直針對地方經濟積極與企業合作,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學徒制的教學模式在我校已初步形成,還需要進一步擴大范圍。
3.1 形成與現代學徒制相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
我院自2005年起,每年從機械類專業大一新生中選出部分學生和企業合作進行學徒制培養,以地方特色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的理念,實施柔性化的教學管理運行模式。學生除正常參加學校的課程外,指定專門的教師利用業務時間單獨教授專業課程,規定專門的時間進行產品生產實踐,另外,學生沒課時間,可隨時到車間實習,由專門的實踐教師或上一屆的學生帶著實習,在每年的各類技能大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13年初,在院系領導的支持下,又成立了技能培養訓練小組,并撥出一定的經費支持,學生自愿報名,由專門教師負責,以學徒式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2 形成多方參與的激勵機制
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多方參與。如在省教育廳的組織下,各學校積極參與,我院在數維、模具、逆向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省賽一等獎的好成績,在全國比賽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全國三維數字化大賽中,多項獲獎,有兩項還獲得了省賽區的特等獎。各項技能大賽的優秀選手直接被沈陽機床、沈陽鼓風機等直接招聘走,部分同學直接被安排到新產品開發部門,可見企業對這種人才培養質量的肯定。由行業學會牽頭,企業出經費、獎品,在我院組織了省模具技能大賽,我院同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部分學生應聘到模具一些企業。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健全企業參與的制度,完善產教融合機制,從而最終達到學校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從而促進整個經濟良性健康地發展。
3.3 加強校企項目合作
企業的兼職教師有著最先進的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能力,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能力,適應市場經濟的最先進的經營理念,學校教師有較強的理論功底,軟件使用能力,再學習能力,可以采用校企結對子的方式,進行項目課程的開發以,新產品新設備的研發,各類國家及省市大賽的指導等工作,最終為企業輸送了長期穩定的技術骨干,為企業培養了大批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也鍛煉了學校的師資隊伍。通過校企合作,我院機械類承擔省市課題多項,大賽多項,取得了較好地成績,師資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影響力。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每學期都要進行校內外實訓和企業項目實訓,讓學生一入學就指定校內及企業師傅和一名,每位教師負責最多不超過15名同學,學生最終的成績、就業狀況與教師、企業師傅的年終獎金掛鉤,比例不太大,3%,但目的是增強教師的責任心。通過學徒制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找到了家一樣的感覺,促進了教師的工作責任心,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企業項目,使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川.論學徒制職業教育的產生和發展[J].職教論壇,2008,(9).
[2] 李敏,潘彥娜.英國學徒制體系及其制度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3).
[3] 展瑞祥.現代學徒制在西歐職教中的作用[J].機械職業教育,2005,(2).
[4] 劉冉昕.國外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
[J].遼寧經濟,2012,(12)
[5] 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3).
[6] 許晉仙.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7]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S].
[8] 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S].
作者簡介:王素艷(1971-),女,遼寧沈陽人,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制造、機械CAD/CAM/CAE、設備控制及數控技術應用的教學及科研等。
(責任編輯:王 波)